第393章 难效此命
山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3章 难效此命,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山泽,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今锦衣卫的权势已然极大,不经发司,逮捕官员。”
“所陈所奏,直达天听。”
“锦衣卫更是天子亲属。”
“这样的权力机构,皇帝用来自是顺手,甚至足可令天子上瘾!”
“所以朕若不加以约束,后世君王是否会愈发倚重锦衣卫,给其更大的权势?”
天子原本高高在上,仅从官员奏报了解天下事。
而锦衣卫直属天子,遍布全境。将境内包括民生、官员动向,但凡皇帝想要知道的,哪怕细枝末节都能尽数禀报。
试问。
谁能抗拒的了如此全知的诱惑?
倘若老朱还在,自己坐在龙椅上的时候,不对锦衣卫的权利有所约束。
将来的大明帝王又怎会平白无故,约束自己的皇权?
就算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的权力越来越大,哪怕是到了祸乱朝堂,为祸民间的地步。
纵然朝中还有不怕死的直臣向皇帝进言约束,届时皇帝也可以太祖太宗之法不可轻废的名义,将那些直臣的嘴给彻底堵死。
身为皇帝,朱标如此做也不是想要制约皇权。
相反!
朱标如此做,恰是为了保护大明今后的皇帝。
原本历史上,朱元璋甚至以特务机构治国,必将遭到反噬。于是乎便在晚年废除锦衣卫,将审理案件之权重新交还给三法司。
然而朱棣得位之后,不仅重设了锦衣卫,并且增设东厂。
其后宣宗朱瞻基废除朱元璋先前定下的“宫人不得识字”的铁律,并准内宫宦官进入东厂。
再然后。
宪宗增设西厂,大明的特务机构彻底丰满。
于嘉靖之时,因嘉靖“奶兄弟”陆炳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的缘故,特务机构的权力达到顶峰。
可就是一支让朝臣、百姓闻之色变的‘天子亲军’,在大明最后之时也不过是一盘散沙。
骆养性等锦衣卫,更是投降李自成。
说白了,类似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不过是依附于皇权的鹰犬。
于非常之时,他们的存在很有必要。
可在政治清明的时候,这种特务机构多半只会使官员人心惶惶。
所以朱标也在考虑。
倘若铁铉真能将御史台拔高到与六部持平的地位,其中御史当真能锐意直谏,弹劾朝臣过失。
那削弱锦衣卫的权利,将其并入御史台也未尝不可。
眼下大明审理案件的权利,部分已交还给三法司。除非重大案件,有天子圣谕外,锦衣卫衙门便也不能审理案犯。
加之现如今主管京城护卫的常茂,暂领锦衣卫副使一职。
倘若铁铉当真能够不辱使命。
那锦衣卫的兵权,顺理成章便能转交给常茂,用于护卫皇城。
不过这一切的基础,还是要看铁铉能将事情办到何种程度。
“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终究不是明君治国之道。”
“可借以辅助,却也是不能全权依仗。”
说出这话时,朱标着重看了朱棣一眼。
而对于这话,不只朱棣,旁边的朱樉、朱棡都压根没放在心上。
说到底此乃治国之道,他们不过藩王,自然不需理会。
而且自家大哥既然已经决定,那终究不会有错。
“大哥,我等几人到了封地,主要便是核查当地官员是否贪墨?”
“此事交由随行御史去办即可。”
朱标看向朱樉三人,“此次名义上令你三人就藩,可实际上最多半年便要召你三人回京。”
“而派你们前往地方,主要目的乃是让你们兄弟三人替朕考察民生。”
“北平苦寒,看看百姓收成如何。”
“太原丰沃,看看当地百姓日子是否富足。”
“至于西安。”
“数年来,陕西布政使多奏当地水利不兴,十年竟有八年或旱或涝。到了西安,二弟你亲自到田间去看看。”
“最好能拿出个修缮水利的章程,届时朕从凤阳三司给你抽调工匠,令户部给西安拨款。”
“臣弟领命.....”
看着拱手领命的兄弟三人,朱标也觉自己太过啰嗦了些。
随意摆摆手后,随意道:“父皇、母后正在宫中等你三人用膳,都去吧。”
“是。”
语罢,三人结伴走出了谨身殿。
而看着这三个弟弟的背影,朱标实在无法将他们兄弟三人和原本历史上那残害封地百姓,以屠杀百姓取乐的暴戾性子联系起来。
如今的朱樉甚是沉稳,已能主事。在朝可协助自己处置政务,于军中也能独领一军。
朱棡、朱棣稍逊一筹,可二人各有所长,文政、武功也都有建树。
怎么看这三人都该是大明的架海紫金梁。
朱标还真想看看,他们兄弟三人到了封地,是否真会如史书上说的那样,为祸一方。
几日无事,眨眼便快到大军开拔之期。
早朝过后。
斟酌数日,并且取得李存义回信后的李善长,这才前往皇宫,请命拜见朱标。
“陛下,臣私下拜访诚意伯,于其商议出了个法子,或许能助朝廷推行改土归流之策。”
“说来听听。”朱标斜靠在椅背上,饶有兴致的看向李善长。
见状。
李善长表情愈恭,沉声禀道:“微臣以为,我军征讨云南、吐蕃之时,当彻底肃清当地土司、教廷!”
“凡名下土地甚多,奴隶过十者,都应在我军肃清之列!”
“韩国公是说.....”
“启禀陛下,将改土归流或许要造的杀业,尽数归于战阵之上!”
“如此推行改土归流能够更加顺畅不说,陛下圣明也不会有半分损碍。”
“.....”
待李善长说完,朱标砸吧砸吧嘴倒是没有直接出声。
不得不说,能陪老朱从乱世走出来的,即便是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文臣,身上也藏着一股肃杀戾气。
将改土归流所要造的杀业尽数归咎于战阵,此法的确不错。
可这也就是意味着大军在征讨云南、吐蕃之时,云南当地的土司,吐蕃朝廷的所有官员、权贵。
甚至如李善长说的那样,凡名下土地甚多,奴隶过十的小型奴隶主、地主,都要尽数死于明军刀下。
空口白牙这么一说可能并不觉得什么。
可是要知道,倘若征讨云南、吐蕃只是寻常战事,除了些许地方兵卒会死于战阵,云南大部分土司、吐蕃几乎全部的朝廷权贵,或许都能保全一条性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