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不能贸然行动
盛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8章 不能贸然行动,大明皇孙: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盛达,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亩产三十石,你莫不是在胡说?朱元璋惊呆了,狂喜不已!这简直是天赐之物!
“千真万确!”
朱政语气坚定:
“起初我也不信,但此次郑和出海,特地在日本详查一番,亲赴石见银山,发现储量极为惊人,甚至远超想象!”
朱元璋听罢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在他眼里贫瘠的日本,竟蕴藏如此丰富的银矿,简直遍地是宝,远胜大明现有的银矿!
若能夺下这银矿,岂不是意味着大明从此再无缺银之虞?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一阵悸动。
然而片刻后,他冷静下来,又无奈摇头。
他深知朱政不会欺骗自己,况且郑和已亲自核实,此事必属实无疑。
只是,这日本地形险要,攻打不易。
孤悬海外,占据地利优势。
当年元朝忽必烈也曾兴兵攻打,却未能如愿。
六十一
数千艘大小船只浩浩荡荡,掀起狂风巨浪,开启了远征倭国的征程。
然而,天不佑元,飓风突至,导致全军覆没。
忽必烈并未因此罢休,他整顿兵马,再度派遣大军出海讨伐倭国。
遗憾的是,第二次行动同样遭遇飓风,损失过半兵力,就连统率也险些丧命。
忽必烈对倭国的怨恨愈发深重,接连两次未见敌面便惨败的经历让他怒不可遏。
即便如此,他依旧决定发动第三次进攻。
但最终,因群臣反对及诸多事务缠身,计划未能实施,只能遗憾作罢。
对此,朱元璋怎会不知?若非如此,面对倭国屡次挑衅,甚至杀害明朝使节、骚扰沿海地区的行为,以他征战四方、无往不利的气势,又怎能容忍?
然而,朱元璋并非盲目冲动之人。
他知道倭国虽有令人垂涎的石山银山,但银矿终究是死物,远征的风险实在太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攻下倭国,后续如何治理又将是一道难题。
他不愿像隋炀帝那样为了虚名而草率行事,而是秉持务实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于是,老朱缓缓闭上眼睛,权衡利弊之后,终究觉得此事并不划算。
随即压下内心冲动,轻摇其头,说道:
“政儿,倭国固然令人愤恨,我们亦恨不得挥师东进,捉拿匪首以正法!至于那石见银山,确是难得的宝地。
但为了些许财物,便兴师动众,耗损国力,实在不值啊。”
老朱目光灼灼,语重心长地对朱政说道:“政儿,凡事需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切勿轻举妄动。
究竟是不是值得,必须心中有数。
绝不可意气用事!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关乎我朱氏一族,更关系到天下百姓及国家命运。
这不是儿戏,稍有差池,就会严重削弱国力,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行事必须稳妥,不可贸然决定!我教你看史书时,特意让你引以为戒的便是隋炀帝的例子。
隋炀帝何许人也?他并非昏庸之辈,反而是个很有才智、有胆识的人。
然而,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性情急躁,容易冲动,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步伐迈得太快。
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朱政听罢,点头称是。
他知道,作为帝王,老朱的审慎与担忧合情合理,这才是优秀领导者应有的态度。
毕竟,老朱没有他的全知视角,无法预见未来倭寇对中原带来的巨大灾难,否则断然不会如此犹豫。
不过,朱政并无半分失落。
老朱认为攻打倭国的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即便石见银山的利益也难以满足。
但朱政早已有所谋划,他拿出一个土豆递给老朱,称倭国不仅有银山,还有这样的珍稀作物。
朱元璋疑惑询问,朱政回答这是新的海外作物,亩产可达三十石。
朱元璋不信,认为是三石,朱政笑着解释,倭国虽为蛮夷之地,却可能带来农业变革。
“乖孙啊,你自幼在宫中长大,对耕作之事一窍不通。
我来告诉你,咱们大明的粮食,正常亩产不过一石到两石,达到三石已是天赐之福。
若说三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朱政听完,却依旧神情严肃:“祖父莫疑,此作物名为土豆,亩产确实可达三十石,绝非三石。”
“什么?亩产三十石?你莫要哄我!”朱元璋听得愣住了,瞪大双眼盯着朱政,仿佛怀疑自己听错了。
一旁的刘和也被惊得说不出话。
朱政再次笃定道:“祖父,此言千真万确。
倭国人愚昧,不知其珍贵,而且他们那里还有红薯等高产作物,不知从何传来。
据海外番人所言,已在家乡试验,产量令人惊叹,远超三十石。”
朱元璋脑中如雷轰顶,双目圆睁,满脸震惊。
亩产三十石!
没人比他更明白这数字的意义。
这是粮食,是救命粮,比金银珠宝重要百倍!
于大明而言,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发现。
自古以来,粮食便是华夏最重大的事。
大明眼下气候逐年转寒,粮食产量锐减,各地灾荒频发,旱灾、蝗灾接踵而至,饥馑之态愈演愈烈。
粮食短缺成为头等难题,即便土地有限,收成本就捉襟见肘,一旦天时不济,又如何避免无数人因无可抗拒的自然之力而惨遭饿毙?
老朱至今难忘,因缺粮致父母兄弟姐妹相继离世的悲痛情景。
诚然,元朝腐败无能,贪官横行是主因,但究其根本,不正是天灾与黄河泛滥致使民生凋敝,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吗?
若麟儿所言属实,这种土豆亩产可达三十石,堪称奇迹。
如此一来,大明岂非从此摆脱粮食匮乏之忧?黎民百姓亦免受饥饿之苦。
生活安定后的大明,究竟会繁荣到何种境地?实在难以想象。
想到此处,老朱不禁面红耳赤,激动得浑身战栗。
忽听啪嗒一声,他因太过激动未能抓紧手中的土豆,让它掉落于地。
回过神来,他顾不得体面,直接跪下,双手颤抖着捧起土豆,仔细确认完好无损后,这才长舒一口气。
随后,他转向朱政,目光微红,声音带着颤意再次追问:“麟儿,此话当真?”
朱政答道:“爷爷莫急,我所知,土豆适宜在沙地和旱地种植,极易成活,产量极高。
我亲口尝试,其口感软糯,既可作菜也可为主食。”
这东西可以直接蒸煮食用,也能用来烹炒。
有了它,即使穷苦人家不碰粮食,单靠土豆也能维生。
况且,爷爷要是不信,不妨试着种一次,不就全明白了?
“没错,种一次就能知道。”老朱连连点头,目光牢牢锁在手中的土豆上,怎么看都不够。
在他眼中,此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了!若这土豆真像朱政说的那样,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宝物!
朱政见老朱这般反应,微微一笑,语气玩味地问:“爷爷,如果真是这样,倭国……”
话未说完,只见老朱表情坚决,一字一句地说:“先种着试试。
若是真有奇效,哪怕倾尽全国之力,我也要出兵海外,夺回倭奴侵占的土地!”
“为了这样的神物,我绝不会犹豫,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
虽然手里只有一颗土豆,但朱政暗示朱元璋处可能还有少许。
若要将这种作物推广至整个明朝,时间恐怕不短。
老朱又怎能等得了?
只要证实土豆产量惊人,哪怕只有十石,也足以让人心动。
更不用说,朱政还提到倭国还有其他高产作物。
那时,所谓的不征之国、隋炀帝的前车之鉴,都将不再是障碍!
倭国,他势在必得!
那些蛮夷有何资格占有如此神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