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死亡
藤原豆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7章 死亡,贵妃千娇百媚,只求权势富贵,藤原豆腐,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牟足了劲,想要证明自己。
虽然生了两个孩子,但已几年不经人事的谢安宁哪里招架得住。
她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忍住,攀住他的肩颈,哭了出来。
“混账!”
石原卿心中欢喜。
被她骂混账,他都满心欢喜。
再也没有比这更欢喜的。
他觉得,身下的女人,一定也是喜欢他的。
一定是的!
风雨交加的一夜,等到天空破开鱼肚白,雨也停了。
天空放晴。
一觉睡醒的谢安宁只觉自己都快散了架。
腰酸腿软,浑身都痛。
石原卿告了假,正小心翼翼给她揉着肩。
见她醒来,他小声问,“如何?”
谢安宁只当他良心发现,抓着软枕,不客气的指挥,“再下面点,后腰酸的很。”
“……我不是问这个,”石原卿顿了顿,语气艰涩,“我还好吗?”
谢安宁;“……”
唯恐自己误会了,她轻轻回头,对上他的视线。
面色倏然一红,咬牙:“你这问的什么话!”
石原卿怔了下,也有些不好意思,小声解释,“我就是怕你觉得不好,”
“…很好,”谢安宁抿了抿唇,“以后别使这么大的劲,也别再问这种问题,我若觉得不好,会跟你说的。”
她说了很长一段话。
石原卿只听见了那两个‘很好’。
他面色欢喜,亲了亲她的后颈,连声应下:“都听你的,以后都听你的。”
谢安宁;“……”
两人婚事终于提上日程 。
谢婉作为女儿,对娘亲‘续弦’,是赞成的。
三年孝期已过,她正式入仕,心性更是沉稳很多,又成婚几年,早不是几年前的小姑娘想法。
在谢婉看来,她阿娘是当家夫人,且才三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独守空房怎么行。
就算不成婚,按照她的打算,也得安排几个男宠伺候她娘。
至于京城其他人的看法。
这些年,随着女学的推进,女子地位肉眼可见的提升,妇人改嫁,独自撑门立户,找赘婿的事屡见不鲜,而谢安宁早就和离,本就是孑然一身,成婚实乃天经地义。
况且这三年,她身边没有男人,落在外人眼里,就是在给王少甫守节。
一个为‘已经和离的前夫’守节的女人,哪怕是最古板的卫道士,也挑不出毛病。
谁不知道谢家夫人的情深义重,谁又不知道石家郎君的痴情守候。
京中早就交口称赞。
就算两人要成婚,那也是谢安宁烈女怕缠郎。
石家郎君守得云开见月明。
总之,这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人说三道四的一桩婚事。
婚礼当天,帝后二人携小公主亲临观礼。
给足了脸面。
见到谢姨今生得以圆满。
姜翎月满是欢喜。
回宫的銮驾上,她跟皇帝陛下十指相扣,盯着外头车来人往的景色,笑盈盈道:“真好。”
一切都这么好。
蒸蒸日上,顺心极了。
祁君逸也笑,“这算什么好,还能更好的,”
他道:“等筱儿能独当一面,我带你离京如何?”
重活一世,他们两人怎么能困在皇宫一辈子。
只要后继有人,安排好了朝堂之事。
他就该携手心爱的姑娘,游览山川大地。
用脚丈量,他们并肩治理的江山。
姜翎月眼神一亮,“真的吗?”
她两辈子都没离开过京城,早待腻了。
喜欢骑马,特别向往塞外风情。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
祁君逸紧了紧两人交握的手,轻声安抚,“再等等,快了。”
小公主今年五岁,根本不知道自己马上要背负什么样的重任。
这对天底下最尊贵的夫妻,已经琢磨着撂挑子不干了,姜翎月开始手把手带着女儿接触内廷事物。
这几年,各地女学开办了一届又一届。
无数人才被内廷引进。
这些人里,有的出身农家,有的来自寒门,也有世家出身的贵女,甚至,不少宗室的郡主们,同样靠着女学,一步一步考进了内廷,受封女官。
若按照原本的命运轨迹,以她们的阶层,此生连相交相识都艰难,更别提成为同窗好友,守望互助,最后同朝为官。
后世记载,这是一个女子崛起的盛世。
内廷第一个被选拔去前朝的女官,是鲁明瑶,直接任正三品监察御史。
这几年,她鲜少回京,日复一日奔波于各地,为女学的建设屡立奇功,凭实力坐上这个位置,满朝文武,无人敢有异议。
祁钰筱八岁那年,已经能处理内廷的简单事务。
同年,姜翎月她跟着她的皇姑离京巡视。
此行,整整两年。
途经了大瀚各地,只要建立了女学的地方,都亲身莅临。
在天下读书的女子中,皇家公主的声望累积到了极致。
回京时,才十岁。
第二年,太极殿下发圣旨,封为皇太女。
天下为之振奋。
真的要出一位女帝了。
要说多惊诧,其实根本没有。
毕竟,当今帝后恩爱,膝下又只有一女的事,普天之下人人皆知。
随着女子地位的拔高,皇后娘娘跟皇帝并肩临朝,大瀚或许会出一任女帝的事,早就在公主出生的十年内,于潜移默化中被大众翻来覆去的议论过。
十年磨一剑,这封圣旨根本没有激起什么动荡,甚至,许多人都生出一种,‘果真如此’的感受。
天下人接受了女子掌权,又接受了皇太女的存在。
同年,皇太女开始着手接触朝堂政务,跟着她的父皇母后一块儿上朝。
这时,公主才十一岁。
两年后,皇太女定下未来皇夫。
又两年,帝后离京巡视天下,皇太女监国。
这个时候的朝堂,女子人数已不差男子多少,就连军中,也有几位女将崭露头角。
皇太女的用人之道是帝王手把手教的。
她任人唯贤,不分男女,不论出身,只要为人勤勉,才干上佳,绝不偏向于谁。
监国不过短短一年,已有贤名传出。
帝后回京,亲自主持了皇太女的婚事。
这一年,皇太女十八岁。
同年,皇太女有孕。
次年,诞下小皇子。
天下男人都松了口气。
朝堂上,最后一点余波尽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