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龙脉断魂
作家小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4章 龙脉断魂,禅锋刃:帝王江湖血菩提,作家小郭,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韩世忠与展云翔见状,正要上前助战,忽然听到殿内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紧接着,地面开始剧烈震动,仿佛整个石殿都要崩塌。
“官家,此地不宜久留!”韩世忠大喊。赵佶点头,挥剑逼退完颜希尹,三人迅速退出石殿。就在他们踏出殿门的瞬间,石殿轰然倒塌,烟尘四起。
完颜希尹的身影从烟尘中缓缓走出,脸上带着狰狞的笑容:“赵官家,你以为这样就能逃脱吗?今日,我便让你们葬身于此!”
赵佶冷笑一声:“完颜希尹,你的阴谋已被朕识破,今日便是你的末日!”说罢,禅锋剑如闪电般刺出,剑光如虹,直取完颜希尹心口。
完颜希尹挥剑迎战,两剑相交,火花四溅。战斗激烈异常,赵佶与完颜希尹皆是当世顶尖高手,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满了杀意。韩世忠与展云翔在一旁戒备,随时准备出手相助。
战斗持续了约莫半个时辰,完颜希尹渐渐露出疲态。赵佶抓住机会,一剑刺出,直取了尘咽喉。完颜希尹大惊,急忙后退,但为时已晚。禅锋剑如影随形,瞬间穿透了他的胸膛。
完颜希尹低头看着胸口的剑刃,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赵官家,你……你竟真的下得了手……”
赵佶冷冷道:“完颜希尹,你屡次犯我大宋,今日便是你的报应。”说罢,剑锋一转,完颜希尹的身体如断线风筝般倒下,鲜血染红了地面。
战斗结束,赵佶收起禅锋剑,转身看向韩世忠与展云翔:“我们走,此地不宜久留。”三人迅速离开五台山,朝着雁门关方向疾驰而去。
回到雁门关,赵佶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完颜希尹虽死,但金国的威胁并未解除。大宋龙脉虽暂时保住,但若不尽快重铸龙脉,大宋的气运依旧岌岌可危。
“官家,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行动?”韩世忠问道。赵佶沉思片刻,缓缓道:“龙脉重铸,需以帝王心头血为引。朕虽出家为僧,但依旧是大宋的皇帝,此事非朕莫属。”
韩世忠与展云翔闻言,皆是大惊:“官家,此事万万不可!帝王心头血乃性命攸关之事,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赵佶微微一笑:“朕自有分寸。你们不必多言,只需护法即可。”说罢,赵佶盘膝而坐,禅锋剑横于膝上,闭目凝神,开始运转内力。
韩世忠与展云翔对视一眼,心中虽担忧,但也知此事关系重大,只得默默守护在一旁。
赵佶运转内力,渐渐进入忘我之境。禅锋剑在他膝上微微颤动,剑身上的血纹逐渐亮起,仿佛一条蛰伏的龙正在苏醒。赵佶的心口处,渐渐渗出一滴鲜红的血珠,血珠顺着剑身缓缓流淌,最终滴入剑镡之中。
随着血珠的滴入,禅锋剑忽然发出一声龙吟,剑光如虹,直冲云霄。赵佶的脸色瞬间苍白如纸,但他依旧咬牙坚持,继续运转内力。
韩世忠与展云翔见状,心中大急,但又不敢打扰,只得默默祈祷。
约莫过了一刻钟,禅锋剑的剑光渐渐收敛,赵佶的脸色也恢复了些许红润。他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
“龙脉已重铸,大宋的气运将再度昌盛。”赵佶低声说道,声音虽轻,但却充满了力量。
韩世忠与展云翔闻言,皆是大喜:“官家,大宋有救了!”赵佶微微一笑:“此事尚未结束,我们需尽快返回汴梁,重整朝纲。”
三人稍作休整,便朝着汴梁方向疾驰而去。一路上,赵佶虽疲惫不堪,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大宋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但只要他还在,大宋的气运便不会断绝。
回到汴梁,赵佶并未立即回宫,而是秘密召见了数位心腹重臣。他知道,朝中必有完颜希尹的内应,若不尽快清除,大宋的危机依旧无法解除。
“官家,您终于回来了!”一位老臣激动地说道,眼中满是泪光。赵佶微微点头:“朕虽出家为僧,但依旧心系大宋。今日召你们前来,便是要重整朝纲,清除内患。”
众臣闻言,皆是大喜:“官家英明!大宋有救了!”
赵佶沉声道:“完颜希尹虽死,但朝中必有他的内应。你们需暗中调查,务必揪出这些叛徒。”众臣点头称是,纷纷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数日,赵佶在宫中秘密行动,逐一排查朝中大臣。很快,数名与完颜希尹有勾结的官员被揪出,朝中的内患得以清除。
“官家,朝中内患已除,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韩世忠问道。赵佶沉思片刻,缓缓道:“金国虽暂时退却,但他们的野心并未消除。我们需尽快整顿军备,以防不测。”
韩世忠点头:“官家所言极是。臣这就去安排。”赵佶微微一笑:“有你在,朕便放心了。”
数月后,大宋的朝纲逐渐恢复,军备也得以整顿。赵佶虽依旧以僧人的身份示人,但朝中大臣皆知,他依旧是大宋的皇帝,是大宋的支柱。
一日,赵佶站在汴梁城头,眺望远方的山河,眼中闪过一丝怀念。韩世忠走上前,低声道:“官家,您在想什么?”
赵佶微微一笑:“朕在想,大宋的未来。”韩世忠点头:“官家,大宋有您在,必将再度昌盛。”
赵佶握紧禅锋剑,剑身上的血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禅锋再起,大宋的气运将再度昌盛。朕虽出家为僧,但依旧是大宋的皇帝,是大宋的支柱。”
韩世忠与展云翔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敬佩与坚定。他们知道,只要赵佶在,大宋的未来便充满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