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到最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5章 十问歌,稷下的一天,狗到最后,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明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地沉浸于对那部被世人赞誉为中医诊断学领域璀璨明珠的《十问歌》的深度钻研与学习当中。这部传世之作恰似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库,它不仅仅将中医问诊环节里那些至关重要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元素要点毫无遗漏地囊括其中,更堪称是临床医学诊治进程中无数珍贵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精妙升华。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语句皆仿佛承载着无穷无尽的高深智慧以及深奥莫测的医学原理,恰似夜空中闪烁不息的繁星一般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就在这篇《十问歌》的字里行间,每一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实则皆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精心布局谋划才得以最终成型。借助这样一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且逻辑严密的详细询问流程,医生们便能够仿若拥有了一双可以洞悉世间万物真相的敏锐慧眼一样,全方位且深层次地探知患者所患病症的完整面貌。无论是患者对于自身身体寒热感觉的细微差别描述,还是他们出汗状况的如实呈现;不管是脉象方面的精微变化动态,亦或是日常饮食作息等生活琐事的点点滴滴细节;哪怕是个人情志状态的上下起伏波动情况,乃至过往病史的追溯回忆等等。
所有这些信息都会在医生的耐心询问之下逐一浮出水面,从而为后续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无一不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被精准捕捉和剖析。
首当其冲需要问询的,自然是患者对于自身寒热感受的亲身体验和详细描述。因为人体的寒热感知往往能直接反映出体内阴阳气血的盛衰平衡与否。比如,如果患者感觉发热,但触摸皮肤却不烫手,同时伴有口渴喜饮、舌红少津等症状,那么很可能是阴虚内热所致;反之,如果患者自觉恶寒怕冷,但添加衣物或靠近温暖之物后便能缓解,并且面色苍白、舌苔白腻,则多半是阳虚寒盛的表现。
此外,对于出汗情形的实际状况表现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因运动、环境温度升高或情绪激动等原因而出汗,但如果出现异常的多汗或少汗现象,就可能暗示着身体存在某些潜在问题。
自汗不止通常情况下与气虚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当一个人气虚的时候,体表的卫气就会变得虚弱,难以有效地固摄津液,从而导致汗液不受控制地持续外流。与之相反,盗汗频繁出现往往多见于那些阴虚火旺体质的人。阴虚会使得体内的阳气相对亢盛,产生内热,到了夜间,阳气本该收敛入阴,但由于阴虚不能敛阳,热迫津泄,就形成了盗汗现象。
然而,如果只是局部出汗出现异常状况,例如只有头部大量出汗,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几乎没有汗珠渗出,又或者仅仅是半身出汗,另一半边身子毫无汗意等等这些情形,那么这很可能是因为经络受到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也有可能是某些脏腑的功能失去平衡、协调失常引发的结果。
之所以要采取这样一系列详细周全的探查手段来进行诊断,其根本目的在于能够准确无误地了解清楚这位患者到底有没有感受到身体发冷,亦或是燥热发烫之类的不正常不舒适感觉。与此同时,还必须全面、细致地掌握其汗水排出流淌的具体状况和所有相关细节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体对于寒与热的感知和感受实际上是当面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所作出的一种最为直接、明显并且突出的应激反应和回馈表现形式。这种对寒热的感知和感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并映射出人体内阴阳两种气息相互之间是否处于一种均衡稳定、和谐协调的状态之中。
此外,汗液的生成、分泌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调节控制机制,无一不和卫气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盘根错节而且无法分割开来的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超出正常范围的不正常出汗现象呈现出来,这往往就是一种警示信号,意味着某种疾病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找上了门。
那么接下来呢,李明深知想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就需要更深入细致地去询问其有关头部和身体所感受到的各种不适情况。他首先关切地问道:“请问您最近有没有感到头痛呀?”接着又继续追问:“那身体方面会不会有酸痛的感觉呢?比如四肢、腰背等部位。”因为这些看似平常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原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症状极有可能是由于外界的风邪、寒邪、湿邪或者热邪侵入人体所致。当风邪侵袭时,可能会引起头痛、肢体游走性疼痛等表现;而寒邪入侵则往往容易导致关节冷痛、肌肉拘挛等问题;若是受到湿邪困扰,身体多会出现沉重乏力、关节肿胀等不适感;至于热邪,则通常会引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