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武夷割瘴记·藤刺破氤氲,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丹山碧水藏瘴疠,青藤带刃破氤氲

闽浙之交,武夷山如青黛横卧,丹山碧水相映,云雾常年缭绕,如轻纱裹住峰峦。然这云雾之中,却藏着“瘴气”——春日的“花瘴”带着腐草腥,夏日的“暑瘴”裹着暑热烫,秋日的“湿瘴”黏如米汤,冬日的“寒瘴”冷似冰碴。当地山民说,瘴气是“山灵吐的涎”,肉眼难见,却能顺着毛孔钻进身子,轻则头重脚轻,重则肚腹绞痛,小便如刀割,医家谓之“热淋”,谓“瘴气属湿浊,郁而化热,下注膀胱,如沼泽淤塞,水道不通”。

明嘉靖年间,一支从泉州府往衢州府的商队,驮着丝绸、瓷器,穿行在武夷山脉的“挂剑崖”。此处崖壁如削,涧水轰鸣,终年不见日光,瘴气浓得能拧出水。商队行至崖下三日,挑夫们陆续病倒:先是浑身发沉,继而小腹如被石碾,小便时痛得牙关紧咬,尿色红如苏木水。向导是个畲族汉子,姓蓝名阿木,背着药篓,望着涧边一丛带刺藤蔓发呆——那藤茎如青钢,刺似碎刃,叶片在瘴气中泛着油光,正是祖辈口中的“割人藤”。他忽然想起阿爸说的“藤刺能割开瘴气的皮”,遂采藤煮水,竟在氤氲瘴气中,劈开了一条祛病通路……

第一卷:商队困崖瘴气侵,热淋如割命悬丝

(一)丹崖雾锁瘴气生

嘉靖十七年孟夏,“和顺号”商队踏入挂剑崖。领队王掌柜看着眼前的浓雾,眉头紧锁——这雾与别处不同,白中带黄,沾在皮肤上黏腻如油,吸入鼻腔有甜腥气。畲族向导蓝阿木低声道:“这是‘暑湿瘴’,太阳一晒就化毒,得赶紧穿崖。”话音未落,挑夫赵三忽然蹲下,捂着肚子呻吟,额上冷汗直冒,“尿……尿不出来,像有刀子在里头搅!”

(二)热淋骤发痛难当

半日之内,商队竟有七人病倒。最严重的是账房先生,本就体胖怕热,此刻蜷在岩石上,肚子胀得如鼓,每次小便只滴几滴红水,痛得指甲掐进泥里。王掌柜翻遍药箱,牛黄清心丸、藿香正气散全用上,却只换来呕吐——账房先生吐着黄绿色的酸水,哭道:“这瘴气是活的,往骨头缝里钻啊!”

(三)阿木忆祖识神藤

蓝阿木蹲在涧边,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面色发黄,眼白布满红丝,知道自己也快被瘴气缠上。他忽然瞥见涧边石缝里,一丛青藤正顺着岩壁攀爬,茎上的尖刺在雾中闪着寒光,叶片五裂如掌,沾着的水珠落地时,竟将黄浊的泥水冲开一道清痕。“割人藤!”阿木猛地站起,阿爸临终前的话在耳边回响:“山瘴如棉,割藤能剪;尿痛如割,藤水可解。”

(四)急采鲜藤煮青汤

阿木拔出柴刀,小心翼翼割下带叶的藤条——刺尖扎进掌心,渗出的血珠竟带着黑气。他将藤条洗净,扔进铜锅,添上涧水,用枯树枝生火。火苗舔着锅底,铜锅里很快泛起绿沫,一股苦香混杂着腥气蒸腾而起,与周围的瘴雾相撞,竟冲出一圈清明。王掌柜皱眉:“这带刺的野草,能当药?”阿木头也不抬:“畲人祖祖辈辈都信它,死马当活马医!”

(五)尿通毒解见天光

药汤煮得浓如翡翠,阿木给病人每人灌了半碗。夜半时分,账房先生忽然翻身坐起,踉跄着跑到崖边,竟尿出一大泡深黄色的尿,落地时溅起的水花带着刺鼻气味。他尿完浑身瘫软,却长舒一口气:“不疼了!那刀子……好像被冲出去了!”次日清晨,七人竟都能起身,虽然仍虚弱,小便已通畅,瘴气带来的绞痛如退潮般消失。王掌柜看着铜锅里剩下的药渣,对着割人藤深深作揖。

第二卷:五行藏藤破瘴理,金刃木茎分水路

(一)金刺破淤如剪刀

阿木仔细观察割人藤:茎上的刺呈三棱形,尖端泛着金属光泽,像畲族姑娘绣花用的小剪刀。“这刺属金,”他对王掌柜说,“瘴气是湿土,金能克土,刺尖扎破皮肤,能带出点毒气,就像用剪刀剪开湿布。”他让轻微不适的伙计,用刺尖在指尖扎个小孔,挤出几滴血,果然觉得头脑清醒些——此乃“金能生水”,刺破淤滞,助气血流通。

(二)木藤攀援通经络

藤条左旋缠绕,如畲族织带的纹路,在岩壁上织成网。阿木发现,藤条的走向与山涧水流一致,却能逆着湿气生长。“木主疏泄,”他折下一段藤,“就像山里的溪水,能把淤积的瘴气引出去。”商队中有个伙计关节肿痛,阿木用藤条煮水给他熏洗,三日后肿痛消退,“藤条通经络,就像疏通河道,让气血活起来。”

(三)火叶苦寒清瘴热

割人藤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阿木摘下一片,让王掌柜尝——初入口极苦,继而舌面发涩,最后竟有清凉感从喉咙窜到小腹。“夏叶得火气最足,”阿木解释,“苦味能清热,涩味能收浊,正好对付瘴气的‘湿热’。”他发现,正午采的叶子苦味最重,煮药效果最好,这符合“火能克金”,热药(此处指得火气之药)能破燥结,更能清湿热。

(四)水汁渗利导毒出

折断藤条,会流出乳白色汁液,遇瘴气竟变成淡黄色。阿木将汁液滴进浑浊的涧水,水面竟浮起一层油膜。“这汁属水,”他说,“能渗利水道,把瘴毒引到膀胱,随尿排出。”有个伙计喝药后尿量激增,阿木笑道:“就像山涧涨水,把石头缝里的脏东西全冲出去了。”

(五)土根固元培正气

割人藤的根须扎在腐叶土中,呈黄白色,带着泥土腥气。阿木说:“根得土气,能补脾胃,瘴气最伤脾胃,根须煮水喝,能守住元气。”他挖来根须,与山药同炖,给病后虚弱的伙计补身子,果然食欲大增——此乃“土能制水”,脾土健则能运化湿浊,如山地能固住水土不流失。

第三卷:五运六气应瘴候,藤性随天巧变化

(一)太阴湿土司天年

嘉靖十七年是“太阴湿土”司天,武夷山的雨比往年多,瘴气也更黏腻。阿木发现,这年的割人藤叶片格外宽大,背面的绒毛更密。“湿土当令,藤叶长得壮,燥湿之力也强,”他教山民多采叶,配苍术、厚朴,“就像用厚布吸潮气,今年的叶子能吸更多瘴毒。”商队后续遇到的“湿瘴”,用此药果然见效更快。

(二)少阳相火在泉时

孟夏属“少阳相火”在泉,暑热与湿气交织,瘴气带热毒,人患热淋时尿色更红。阿木取此时的割人藤,与黄连、栀子同煎,“火气盛时,藤叶的苦味也重,能清火气,就像用凉水浇灭火堆。”有个山民被蛇咬伤,伤口红肿,阿木用鲜叶捣敷,竟能止痛消肿——此乃“火能克金”,热毒属火,藤叶得火气,反能泻火解毒。

(三)岁木太过风瘴起

次年是“岁木太过”,春风强劲,夹杂着花粉形成“风瘴”,人患病时多伴头痛、尿涩。阿木采初春的嫩藤,配防风、荆芥,“木气盛时,嫩藤得风气,能祛风瘴,就像用风吹散雾气。”他让上山的山民,把嫩藤编成手环戴上,“藤能挡风,就像给身子加层篱笆。”

(四)阳明燥金加临月

秋分后“阳明燥金”加临,瘴气变得干燥,人患“燥淋”——小便短赤、尿道干涩。阿木取此时的割人藤,与麦冬、玄参同用,“金气盛时,藤茎坚韧,能润燥,就像给干裂的土地浇水。”他还发现,此时的藤条烧成灰,能治疗皮肤干燥瘙痒,“灰属金,能生水,润燥止痒。”

(五)五运流转藤性变

阿木将观察到的规律告诉山民:逢土运年,根须壮,重用根;逢火运年,叶片茂,重用叶;逢木运年,藤条旺,重用藤;逢金运年,刺锋利,带刺入药;逢水运年,汁液多,取汁外涂。“藤跟着天变,人跟着藤变,”他说,“这才是顺天。”

第四卷:四气五味辨藤性,归经入腑断瘴根

(一)苦寒清泄治热淋

阿木与山民总结割人藤性味:叶味苦,性寒,气烈,如喝浓凉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他说,“专治瘴气引起的热淋,就像用冰块镇住滚汤。”取夏叶五钱,煎水加蜂蜜,病人服后片刻,便觉尿道清凉,尿色由红转黄——此乃“苦寒入膀胱经,直泻湿热之毒”。

(二)辛涩发散透表瘴

初春的嫩藤,味辛带涩,性微温,像山椒的微辣。“辛能发汗,涩能固表,”阿木用嫩藤煮水,给刚染瘴气的人喝,“让瘴气随汗出来,又不让汗出太多。”有个孩童外感瘴气,发热无汗,喝药后汗出如珠,热退尿通,“这藤懂分寸,就像畲族妈妈给孩子盖被子,既保暖又不闷汗。”

(三)甘淡渗利消水肿

割人藤的老根,经酒蒸后味转甘淡,性平和,像山里的清泉。“甘能补,淡能渗,”阿木用根炖排骨,给瘴气引起的水肿病人吃,“补而不腻,利而不伤,让湿气从小便慢慢走。”有个老妪肿得穿不上鞋,吃了半月,竟能下地干活——此乃“甘淡入脾、肾经,健脾肾而利水湿”。

(四)酸涩收敛止滑脱

深秋的割人藤籽,味酸涩,像未熟的野葡萄。“涩能收,”阿木将籽炒香,给瘴后腹泻的人吃,“止住滑脱,又不致便秘。”他强调:“收涩得配理气药,就像用绳子捆柴,太紧会断,得松紧要当。”这体现了“涩中带通”,防敛邪太过。

(五)归经有序治三焦

阿木发现,割人藤各部归经分明:叶入上焦(肺),散瘴气之源头;藤入中焦(脾),化脾胃之湿浊;根入下焦(肾、膀胱),利水道之淤塞。治全身瘴毒时,全草同用,“上散、中化、下利,像给三焦开了三扇窗,让瘴气从各处出去。”

第五卷:七情配伍增效能,相须相使破瘴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