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官草·解厄灵藤记》(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水官草·解厄灵藤记》(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卷:灵藤医理融道法,水官智慧传千古
第五卷:水官草性合阴阳,五行分属应水道
玄妙观的藏经阁里,玄真道长铺开一张绘制精美的《水官草五行图》,图中藤蔓如江河支流,叶片似星罗棋布,尖刺若刀斧林立。他对着围坐的弟子们讲解:“水官草应水官大帝之灵,其性合阴阳,其形配五行,治五淋如治水患,需明其理,方能用其神。”
(一)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解淋症
玄真道长摘下一片叶,又捻起一段藤:“叶之锯齿为阳,能破淤滞如利刃;藤之缠绕为阴,能疏导水道如柔丝。阳无阴则过刚伤正,阴无阳则过柔无力,需如禹治水,疏堵结合。”
弟子阿尘最近接诊了一位“寒热错杂淋症”患者:既尿痛灼热(阳热),又小腹冷胀(阴寒),用单味水官草叶无效。玄真让他用叶(阳)配藤(阴),再加生姜调和,“阳破热淤,阴疏导寒滞,生姜通阳散寒,像给失衡的水道装闸门,该开则开,该关则关。”三日后,患者寒热症状皆消,叹道:“这药像懂阴阳的道长,把我身子里的‘水火’调顺了。”
(二)五行分属:对应五脏治水患
玄真的《水官草解厄经》中,详细记载了草的五行属性,每一条都与道教“五行相生”理论对应:
- 叶属火:叶片锯齿锋利,色绿带青,对应“心火”。“心主血脉,火叶能清血热,治血淋如燎原之火,烧尽淤滞。”配栀子(属火),治热淋兼心烦失眠,“双火合力,清上彻下。”
- 藤属木:藤蔓左旋缠绕,如肝气升发,对应“肝木”。“肝主疏泄,木藤能疏肝解郁,治气淋如春风拂柳,解开缠结。”配柴胡(属木),治气淋兼胁肋胀痛,“木气条达,水道自通。”
- 刺属金:尖刺银白如刀,对应“肺金”。“肺主肃降,金刺能破坚石,治石淋如秋风扫落叶,攻坚克硬。”配鸡内金(属金),化结石如碎玉,“金气锐利,无坚不摧。”
- 根属土:根须盘结入土,色黄如陶,对应“脾土”。“脾主运化,土根能固脾防泄,治劳淋如大地载物,稳固根基。”配山药(属土),补脾虚如培堤坝,“土气厚实,水患不侵。”
- 汁属水:汁液乳白如泉,对应“肾水”。“肾主水液,水汁能利水道,治膏淋如清泉润田,通利无阻。”配茯苓(属水),渗湿利水如疏河道,“水气流通,浊物自除。”
“此草五行俱备,恰合五脏,”玄真对弟子们说,“如道教五行相生,火生土(叶助根固本),土生金(根助刺攻坚),金生水(刺助汁通淋),水生木(汁助藤疏导),木生火(藤助叶清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故能解五淋之厄。”
(三)四气五味:道法自然显药性
玄真让弟子亲口尝草,体会其性味与道教“四气调神”的关系:“味苦能泻火(对应‘夏长’之气,清暑热),味涩能收涩(对应‘秋收’之气,固膀胱),性寒凉能清热(对应‘冬藏’之气,降浊阴),气清香能辟秽(对应‘春生’之气,升清阳)。”
- 春用芽(味微甘):助“春生”,解气淋初起;
- 夏用叶(味苦):助“夏长”,清热淋火毒;
- 秋用藤(味涩):助“秋收”,收血淋妄行;
- 冬用根(味甘):助“冬藏”,补劳淋虚损。
“药法自然,道法药行,”玄真总结道,“水官草的性味,暗合四季之气,这便是‘天人合一’的真谛。”
第六卷:七情配伍合丹道,祝祷禹步助药功
玄妙观的丹房里,药炉正熬着水官草配伍的汤药,药香与檀香交织,飘出窗外。玄真道长常说:“单草是药,配伍是丹,祝祷是引,三者合一,方能显水官解厄之威。”这便是道教“丹道配伍”与中医“七情配伍”的融合,在水官草的应用中,化作了独特的解厄之法。
(一)相须配伍:草配滑石,通淋如破竹
滑石是道教“解厄水丹”的原料,与水官草叶配伍,“草清热,滑石利水,像水官大帝的‘双剑’,斩尽湿热。”治重症热淋,玄真必用此配,踏禹步时念:“水官降草,滑石为佐,双剑合璧,热淋自破。”
有个烧窑工,常年在高温窑边劳作,得了热淋,尿痛如火烧,尿色深如浓茶。用此二药,喝了一盏茶的功夫,尿即通利,“像烧红的铁投入冰泉,‘滋啦’一声,火退水畅。”他感叹:“这药比窑里的凉水还解渴,从喉咙凉到丹田。”
(二)相使配伍:草配牛膝,引药达病所
牛膝能“引药下行”,如道教“禹步踏罡”的方向指引,带着水官草的药力直达膀胱。玄真用此配治石淋兼腰膝酸软,“草破石,牛膝引药到腰,像信使引路,直捣病灶。”
老樵夫患石淋多年,腰如断木,用此药后,“先觉腰眼发热,再感尿道松动,像有只手把结石往外推。”三日后排出结石,腰也不酸了,他背着柴禾路过玄妙观,总要对着水官殿作揖:“水官草配牛膝,比山神的拐杖还管用。”
(三)相畏配伍:草配干姜,防苦寒伤胃
水官草性寒,脾胃虚寒者喝了易腹泻。玄真加干姜(道教“温中丹”原料),“姜如炉中火,能制草之寒,像给寒凉的药加层暖意。”治老人淋症,必用此配,祝祷时念:“干姜暖土,草利水湿,寒温相济,老安少怀。”
七十岁的张婆婆,患劳淋兼胃寒,喝纯草水即泻。加干姜后,“既解了尿涩,肚子也不疼了,药味里带点姜香,像喝了道长的还魂汤。”她的孙儿说:“奶奶喝了药,能帮我缝棉袄了,针脚比从前还匀。”
(四)相杀配伍:草配甘草,解草之偏性
少数人对水官草的刺过敏,皮肤红肿发痒。玄真用甘草(道教“解毒丹”主药)煎水外敷,“甘草能解百毒,包括草的‘小戾气’,像给过敏的皮肤洒甘露。”
有个香客采草时被刺扎手,红肿如馒头,用甘草水一洗,“痒劲儿立消,比观里的护身符还灵。”玄真趁机教弟子:“相杀不是敌对,是互相救护,像道教‘阴阳相济’,缺一不可。”
(五)单行应用:小症单味显效
对于初起的淋症,玄真让患者单服水官草,“像小水沟堵了,用竹竿通即可,不必兴师动众。”书生夜读憋尿致气淋,单服叶水两日即愈,他在文章中写:“水官草一味,解我燃眉之厄,其效如神,不必繁药。”
第七卷:道经方志载灵草,习俗千年续香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