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霞坠崖记:金钗仙草济世缘》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紫霞坠崖记:金钗仙草济世缘》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紫霞坠崖记:金钗仙草济世缘》
楔子
昆仑瑶池之侧,有紫霞宫,七仙女于此修行。紫衣仙子名紫菀,性慈悯,常临云幕俯瞰人间。时维仲夏,南溟之畔瘴气蒸腾,苍梧山下疫疠横行,百姓面黄肌瘦,咳喘不止,紫菀见之,心忧如捣。一日,闻瑶池仙草圃中,有上古遗种,能润枯泽槁,然非有缘者不得见。紫菀暗忖:“天地之大,草木有灵,若能寻得济世之药,何惧天规束缚?”遂携云帚,随姊妹下凡,往滇南保山而去。
上卷:仙缘初结,仙草现形
第一回 温泉雾隐金钗影,五行相生蕴灵机
保山之南,有汤池焉,水温如沸,白雾萦崖,名“热海”。七仙女解衣沐泉,忽闻崖壁间有异香浮动,似兰似芷,清冽入肺。紫菀抬眼望去,见百丈峭壁之上,石缝间斜生一草:茎如碧玉,节似连环,紫晕流转;叶如翠羽,承露欲滴,叶缘带赤;顶生花苞,形如雀喙,紫中透金。其根盘结石上,吸泉中温气;其叶迎日而展,纳天之阳气;其茎傍崖而立,得地之阴气——正是“五行相生”之象:火(温泉)生土(崖石),土生金(花色),金生水(露液),水生木(茎叶),木又生火(紫晕属火),周行不息。
紫菀叹曰:“此草得水火既济之妙,兼金木调和之性,非凡品也!”遂攀崖而上,指尖轻触其茎,觉微凉而润,掐之有黏汁如脂,嗅之甘香带苦。细察其态:附石而生,得“土”之厚重;茎节分明,应“木”之条达;汁黏如膏,含“水”之润下;花色带金,藏“金”之收敛;紫晕隐现,蕴“火”之温通。五行具足,实乃天地造化之奇。
时有山风过崖,草叶轻摇,似与人语。紫菀心有所感,默念《黄帝内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悟此草生于阴阳交泰之地——崖为阴,日为阳;泉为阴,雾为阳;石为阴,草为阳。阴阳相济,故能化戾气为灵气。遂采其茎,置掌中,觉其气清轻上扬,入肺经;其味甘淡下沉,入胃经。甘能补,淡能渗,清能凉,恰合“肺喜润恶燥,胃喜润恶湿”之性。
旁有红衣仙女笑曰:“妹妹何时精于草木之道?”紫菀答曰:“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草生于险远,非有缘者不能得,其性必与山川同息,与日月共鸣。”言毕,将茎段嚼之,初觉微苦,继而回甘,津液自生,胸中燥气顿消。乃知此草能滋阴润燥,定是治肺胃阴虚之良药。
第二回 瑶池试药显神效,四气五味定归经
紫菀携仙草归瑶池,秘植于丹房之侧,依“春生夏长”之律,晨汲甘露,午沐日精。月余,草茎渐肥,花苞绽放,状如紫蝶振翅,香气溢满琼楼。恰逢王母娘娘因瑶池蟠桃会操劳,又逢秋燥,觉口干舌燥,目赤头晕,夜不能寐。太医诊之,曰:“上焦火旺,肺阴亏虚,当滋阴降火。”然所献汤药皆苦燥,服之反增不适。
紫菀闻之,斗胆献仙草:“此草生于南荒热海之崖,得火土之精,其气凉(四气之凉),其味甘(五味之甘)、微苦(五味之苦)。甘能补,苦能泄,凉能清,入肺、胃二经(性味归经),可润上焦之燥,清中焦之热。”遂取三茎,以玉泉水煎之,取汁呈献。王母初疑其微贱,见汤色澄黄,闻之清香,试饮半盏,觉一股清凉自喉而入,沿肺脉下行,至胃脘处化为甘润,燥渴立止。再饮一盏,头目清爽,当夜安睡。
次日,王母召紫菀问曰:“此草何名?有何异能?”紫菀对曰:“其茎如钗,色带紫晕,可名‘紫皮石斛’。春生苗,夏开花,得少阳之气,能助肝木疏泄;秋结实,冬藏精,得太阴之精,能助肺金肃降。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天道,故能调和阴阳。”王母大悦,命将仙草纳入《瑶池药经》,赞曰:“此乃‘金钗仙草’也!”
然紫菀心念保山百姓,暗思:“草木虽生于天,却当用于地。若此草能救凡间疾苦,方不负天地生养之恩。”遂于夜深人静时,取仙草种子,再赴保山。
第三回 山民染疾遭瘴厄,仙草初显济世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