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坠凡记:紫樱仙草济世录》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金钗坠凡记:紫樱仙草济世录》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金钗坠凡记:紫樱仙草济世录》
下卷:仙草承志,药脉永续
第五回 天兵降罪化仙草,断云崖上绽灵根
那日断云崖上,金光如箭穿透晚霞,天兵踏云而至,声如雷霆:“紫樱仙子私盗仙药,违逆天规,今贬尔为凡草,永扎根于此,观人间疾苦而不得言语!”紫樱望着崖下求医的村民,望着周伯手中那株尚未用完的金钗石斛,含泪笑曰:“能化草木济苍生,吾愿足矣。”言毕,身化一道紫烟,融入断云崖的石缝中。
次日,周伯率村民寻至崖上,见昨日紫樱站立之处,竟生出一片金钗石斛:茎更赤如赤金,节更明如束钗,叶带紫晕如仙衣,花绽白花如星点,与寻常石斛不同——其茎膏脂更厚,掐之黏汁如蜜,嗅之甘香更浓。村民跪拜惊呼:“仙子化草了!仙子化草了!”遂将这片石斛称为“紫樱仙株”,立碑于崖下,刻“紫樱仙子济世处”。
周伯抚摸仙株茎干,忽悟紫樱之意:她虽不能言语,却以草木之形延续济世之愿。遂依仙子所授,定下“三采三不采”之规:春分后采(春生津足),秋分前止(秋收敛性);采三年生茎(药力足),留一年生苗(续生机);晴日采(避湿气),雨日停(护根须)。又教村民炮制:鲜品切片浸蜜(甘助滋阴),干品酒蒸(酒引药入血),炭品(煅存性)治便血(收敛止血),各有其用。
第六回 木运不及肝阴耗,金钗配伍养肝魂
次年,逢“木运不及”(五运之一),春少东风,草木迟发;又遇“厥阴风木”在泉(六气之一),肝风易动,枯河村多患“目疾”:视物模糊,眼干目涩,甚者夜盲。周伯之孙阿竹,虽当年肺热得愈,却因春日肝阴不足,渐觉眼目昏花,看书字如隔雾。
周伯忆紫樱曾言:“肝开窍于目,肝阴足则目明。金钗石斛入肝经,能滋肝阴、清肝火。”遂取紫樱仙株的三年生茎五钱,配枸杞三钱(滋补肝肾,相须为用)、菊花二钱(清肝明目,相使为用),水煎服。方中石斛甘凉滋肝阴,如春雨润木;菊花苦寒清肝火,似清风疏木;枸杞甘温补肝肾,若沃土育根。
阿竹服药半月,眼干渐消;月余,视物清晰;三月后,夜能读书。周伯对村民解曰:“今年木运不及,肝木失养,如树缺水则叶枯。金钗石斛滋其阴,恰如给树浇水;菊花散其火,恰如给树通风。此‘补泻兼施’,合‘肝喜条达’之性。”
邻村塾师王先生,患“雀目”(夜盲)十年,听闻后求药。周伯以石斛配苍术(燥湿健脾,脾旺则肝有所养,相畏而用——苍术燥,石斛润,互制其偏),服三月而愈。此事被载入《云梦泽乡志》,记“金钗石斛配枸杞,治肝虚目疾如神,传自紫樱仙株”,成为“口传经验入方志”的开端。
第七回 湿温时疫虐乡野,七情相济护阴津
第三年,“土运太过”(五运),夏雨连绵,云梦泽水涨,湿热蒸腾;又逢“太阴湿土”司天(六气),湿邪弥漫,枯河村爆发“湿温”疫:初起恶寒发热,继而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口干不饮(湿遏热伏),舌苔黄腻,脉濡数。村西李寡妇一家五口,三口染疫,高热不退,神识昏沉。
周伯查《黄帝内经》“湿温为病,脉缓身热,汗出而渴”,悟此乃“湿热伤阴”——湿邪困脾,热邪耗阴,若单用苦寒清热,则伤脾阳;单用温燥祛湿,则耗阴液。遂取紫樱仙株的干品五钱(滋阴护液,防湿邪伤阴),配黄连三钱(清热燥湿)、厚朴三钱(行气祛湿)、芦根五钱(清热生津),共煎。
方中石斛与黄连“相畏”:黄连苦寒伤阴,石斛甘凉护阴,制其弊而存其利;石斛与厚朴“相使”:厚朴祛湿,助石斛更好地发挥滋阴之力(湿去则津生)。李寡妇服药三剂,热退神清;五剂,痞满消;七剂,能进粥食。周伯在案语中记:“湿温病,如油入面,难解难分。金钗石斛如清泉,既能润被热伤之阴,又不助湿邪之滞,此‘滋阴不助湿,祛湿不伤阴’之妙。”
此法未载于当时医书,纯为周伯依“湿热伤阴”之理,结合紫樱仙株的特性自创,恰合“实践先于文献”。后来《本草纲目》引“云梦泽民间方”,载“石斛配黄连治湿温,其效着”,正是民间智慧的升华。
第八回 药脉薪传逾百年,金钗仙株映丹心
光阴流转,周伯年逾九旬,将医术传于孙儿周明,嘱曰:“紫樱仙株之效,在‘滋阴’二字:肺燥配沙参,胃燥配玉竹,肾燥配熟地,肝燥配枸杞,随证加减,不离‘七情’之理。”周明遵祖训,在断云崖下辟“紫樱药圃”,仿野生种植金钗石斛,记录其“三月发苗、六月开花、九月结实、十二月藏根”的生长规律,与《礼记·月令》“季春草木黄落”“孟冬草木凋零”相验,更知“道法自然”之深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