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
楔子
乾隆二十五年孟夏,紫禁城的紫藤萝爬满了御书房的窗棂,四十岁的乾隆帝却没心思赏景。案头堆着《平定准噶尔方略》的定稿,朱砂批注密密麻麻,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喉间泛起一阵燥意——这已是本月第三次午后潮热了。太医院院判钱斗保刚诊过脉,跪在地上回话:“陛下脉洪大而虚,舌红少苔,是‘阴虚劳倦’之证。近年‘火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火气耗伤阴液,需寻‘滋阴而不燥’之药。”
此时的清宫御膳,人参、鹿茸、燕窝虽日日不缺,却多偏温燥。乾隆上月试服“人参养荣丸”,反添了口疮;用燕窝炖冰糖,又觉黏腻碍胃。他望着窗外的烈日,忽然想起安徽巡抚高晋的奏折里提过“霍山有仙草,名米斛,能润枯泽槁”,遂对太监李德全曰:“传旨安徽,速送霍山米斛入宫。”
上卷:霍山仙草入御苑,帝王初尝驻容颜
第一回 中年初感龙体倦,太医院里辨病机
乾隆帝的“阴虚”,来得比寻常人更缠人。晨起在乾清宫接受朝拜,百官三跪九叩的时辰稍长,他便觉头晕目眩,眼前金星乱冒(肝阳上亢,阴不制阳);午时在养心殿与军机大臣议事,手指会不自觉地摩挲膝盖,那处总隐隐作痛(肾阴不足,骨失濡养);夜深批阅奏折,案头的龙井茶需泡得极浓,才能压下喉头的燥渴(胃火亢盛,津液被灼)。
太医院的御医们会诊三日,分歧不小。钱斗保主张“滋阴为主”,认为“陛下操劳过度,阴精暗耗如池漏水”;副院判孙世昌却坚持“补气为先”,说“龙体需壮阳,如添柴助燃”。争论不下时,乾隆传旨:“朕要的是‘阴平阳秘’,既不燥也不寒,你们且把各省贡药的名册拿来。”
名册翻到安徽一页,“霍山米斛”四字映入眼帘。钱斗保眼前一亮:“陛下,这霍山米斛产于大别山,附石而生,吸淮水之精,得云雾之润。《本草纲目》载其‘甘淡微寒,入肺、胃、肾经,补五脏虚劳’,恰是滋阴良药!”他取来《霍山县志》,指着其中记载:“当地百岁老人多有服食,说‘晨起嚼米斛,夜卧不咳嗽’。”
此时,安徽巡抚高晋的贡礼刚到——锦盒里的霍山米斛,茎如累米,长不过寸,色如赤金,节间短密,掐之有黏汁如蜜,闻之有清甘之气。高晋在奏折里详述采摘之法:“需在清明后,由熟手攀崖,只采三年生茎,留根与嫩芽,顺‘春生’之道,来年方可再生。”乾隆捻起一茎,对钱斗保曰:“明日便试试这‘霍山仙草’。”
第二回 银壶初沸石斛香,君臣共品识真味
次日卯时,御膳房的太监捧着“金斛银壶”来到御书房。这银壶是造办处连夜赶制的,壶身刻着缠枝莲纹,盖顶嵌一颗东珠,专用来烹煮霍山石斛。太监先用玉泉山的泉水将米斛浸软,剪去根须,取三钱放入壶中,加三碗泉水,文火慢煎。
半个时辰后,银壶开盖,一股清甘之气漫出来,似兰似蕙,乾隆深吸一口,倦意消了大半。倒出的茶汤澄黄透亮,他先呷一口,初觉微苦如嚼鲜莲,继而回甘如饮蜜水,津液从舌根涌到舌尖,喉间的燥渴竟瞬间退去。连饮三盏,他放下茶杯,对李德全曰:“传旨高晋,赏霍山太平畈采斛农户纹银百两。”
辰时,纪晓岚、刘墉、和珅前来奏事,乾隆命人赐石斛茶。纪晓岚素有“消渴”之疾,饮后抚着肚皮笑:“下官晨起必饮三盏浓茶,今日这石斛茶入喉,竟比浓茶更润,口干之苦去了八成!”刘墉细看茶汤,吟道:“金茎承露润,玉液入喉香——这米斛配陛下的‘金瓯永固杯’,真是天作之合。”
和珅最会察言观色,凑趣道:“陛下,这米斛不仅能喝,还能入膳。奴才听闻霍山人用它炖鸡,说‘老母鸡配米斛,补虚不上火’。”乾隆来了兴致,命御膳房当日午餐便加一道“石斛炖老鸡”。
午时的御膳房,老鸡是玉泉山养的三年老鸡,去油留汤,加入五钱霍山米斛,慢炖两个时辰。乾隆尝了一口,鸡汤甘润不腻,米斛嚼之软糯,连吃两碗,竟觉午后议事时,膝盖的隐痛都轻了些。他对钱斗保曰:“这米斛真是‘药食同源’的妙物,比人参温和,比燕窝清润。”
第三回 四季服食循古法,春茶夏汤合阴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