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千年润:草木有灵,岁月留痕》(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林兰千年润:草木有灵,岁月留痕》(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
上古的迷雾还未散尽时,华夏大地的山林里,已生长着一种奇特的草。它不与繁花争艳,不与古木比高,只在幽深的岩缝间静静舒展叶片,茎节如碧玉雕琢,每到晨昏,便会渗出淡淡的兰香,缠绕在林间,似有若无,如远古的歌谣。
那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称它“岩上兰”。直到神农氏带着药篓走遍千山,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山谷里,被这股异香牵引,拨开藤蔓,才见到它的真容——附石而生,根如银线,叶似翡翠,香若兰草,却比兰草多了几分坚韧。神农氏采下一节,放在口中咀嚼,初觉微苦,继而回甘,一股温润之气从喉头漫至丹田,连日跋山涉水的疲惫竟消散大半。
“此草生于林,香似兰,当名‘林兰’。”神农氏在兽皮卷上记下它的形态,“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这便是《神农本草经》里“林兰”之名的由来,带着山林的清冽与远古的神秘。
而千年之后,李时珍站在武当山的悬崖下,看着历经旱季仍翠绿如新的林兰,抚摸着它茎节间凝结的胶质,在《本草纲目》里写下:“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这五个字,不仅道出了它耐旱长寿的特性,更在无形中,为这株草蒙上了“长生”的面纱——从“林兰”的清雅,到“千年润”的隽永,它走过了数千年,从自然草木,渐渐成为中国人对生命延续的向往与寄托。
第一回 神农识草名林兰,幽谷初藏润世香
神农氏发现林兰的山谷,后来被称为“兰香谷”,位于秦岭深处。谷中多青石,崖壁上垂着古藤,林兰就生长在藤萝缠绕的石缝里,与苔藓为伴,与山泉为邻。每日清晨,谷中云雾未散时,林兰的叶片上会凝结一层露珠,阳光穿透云雾照在上面,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香气便随着光晕弥漫开来,连谷底的溪水都带着淡淡的兰香。
神农氏的追随者们,学着他的样子采集林兰,发现它不仅能解旅途劳顿,还能治疗“燥渴之症”。有个年轻的追随者,在烈日下追赶野兽,中暑昏迷,同伴将林兰捣汁灌下,他竟在半个时辰后苏醒,口中直呼“清凉”。神农氏在兽皮卷上补记:“林兰,润喉生津,解暑气,如幽谷清泉,能浇心火。”
兰香谷的山民,渐渐将林兰视为“谷神之草”。他们每年春分祭祀谷神时,会采来林兰插在神龛上,祈求“谷神赐福,如林兰般常青,如兰香般持久”。山民们还发现,林兰的根须极其坚韧,即便被山洪冲刷,只要有一寸根留在石缝里,来年便能抽出新茎。有位老山民临终前,将林兰的种子缝在孙儿的衣襟里:“这草能在石缝里活,你也要像它一样,在哪儿都能扎根。”
随着神农氏的足迹远播,林兰的名声走出了秦岭。中原的医者们开始用它配伍药材:与麦冬同煮,治肺热咳嗽;与地黄同煎,补阴虚劳损。他们在药书里画下林兰的形态:茎如竹节,叶如披针,花如兰蕊,根如银线,并注上“生山林石缝者为真,香气浓者为佳”。那时的林兰,虽已入医典,却仍带着山野的清冽,像一位隐居幽谷的君子,不争不抢,却自有芬芳。
第二回 汉简载药传医道,林兰渐入百姓家
西汉时期,《神农本草经》被整理成书,“林兰”作为“上品”药材,正式载入典籍。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中,有一篇《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用林兰治疗“痈疽”的方子:“取林兰茎五寸,燔之,以酒渍,饮之,三曰愈。”这说明到了汉代,林兰的药用范围已从“润喉生津”扩展到外科病症,其“清热解毒”的功效被进一步发掘。
当时的名医淳于意,曾用林兰治愈了济北王的“消渴病”。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济北王“病烦渴,饮一斗水,小便一斗”,淳于意为其诊脉后,开方“林兰、麦冬、天花粉各三两,水煎服”,连服月余而愈。济北王惊叹于林兰的神效,问:“此草何能解我烦渴?”淳于意答:“林兰生于石,得阴润;承日光,得阳和,阴阳相济,故能滋阴而不滞,降火而不寒,恰合大王之症。”
为了方便取用,汉代的医者开始尝试人工种植林兰。在河南南阳的医家遗址中,曾发现过汉代的石质药圃,其中有一处凹槽,形态与林兰的生长习性吻合,槽底还残留着类似林兰根须的痕迹。据考证,这是当时的医者模拟山林石缝环境,用青石砌槽,填入腐叶土,专门培育林兰的地方。
林兰的香气,也让它走出了药圃,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汉代的女子,会将晒干的林兰花装入香囊,佩于衣襟,既防虫蛀,又添雅致。《焦氏易林》中就有“兰香盈室,贵女守志”的记载,这里的“兰”,便包含了林兰。在长安的集市上,药贩们会将林兰茎编成小束,与艾草、薄荷一起售卖,吆喝着:“林兰香,润心肠,驱蚊蝇,保健康!”
此时的林兰,已从秦岭幽谷的“神草”,变成了医家手中的良药、百姓身边的香草,它的“兰香”与“润养”,开始融入世俗生活的烟火气。
第三回 魏晋风骨寄林兰,玄学清谈喻草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玄学盛行、崇尚自然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厌倦了官场的虚伪,转而寄情山水,林兰“生于山林,不事张扬”的品性,恰好契合了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成为诗文中的常客。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林兰者,上药也,生于幽林,得自然之精,服之可除痹下气,更能清心悦神。”他将林兰的药用价值与“清心悦神”的精神追求结合,赋予了它新的文化内涵——不仅能滋养身体,更能净化心灵。
陶渊明隐居南山时,曾在宅边的石墙上种植林兰,写下《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诗中的“幽兰”,虽未明指林兰,但结合他“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习性,以及诗中“生庭中石上”的描述,很可能就是他亲手栽种的林兰。在陶渊明眼中,林兰的香气是与“萧艾”(杂草)相对的,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