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中医诊断中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医诊断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核心是将人体视为与天地自然、自身脏腑气血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既不孤立看待局部症状,也不割裂人与外界环境的联系,而是从“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的互动关系中解读疾病。这种整体观贯穿于诊断的原则、方法和思维逻辑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局部症状与全身状态的关联

“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天地的缩影”,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整体,脏腑、气血、经络、表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医诊断时,绝不会孤立解读某一局部症状,而是将其置于全身状态中分析,通过“局部反映整体”来定位病位与病性。

- 脏腑关联:例如,患者主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中医不会仅视为“眼睛问题”,而是联系“肝开窍于目”“肝藏血,血养目”,结合是否有“头晕、易怒、脉弦细”等症状,判断为“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体现“肝与目”的整体关联;再如“耳鸣”,会关联“肾开窍于耳”“心肾相交”,若伴“腰膝酸软、夜尿多”则为“肾虚”,若伴“心烦、失眠”则可能是“心肾不交”,均以脏腑整体功能为参照。

- 表里呼应:诊断外感病时,通过“舌苔薄白、脉浮”(表证)判断病邪在表,若发展为“舌苔黄、脉洪数、高热口渴”,则判断为“邪已入里(热入气分)”,体现“表里相传”的整体传变规律;又如“手足冰凉”,可能是“阳虚”(全身阳气不足),也可能是“气滞”(气血运行不畅,局部失养),需结合全身脉象、神色综合判断,而非仅关注手足局部。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域、气候与病症的关联

“天人合一”强调“人随天地之气而化”,中医诊断会将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时令)作为解读病症的重要背景,认为“环境异常会打破人体与自然的平衡,引发疾病”。

- 地域因素:北方干燥寒冷,患者若出现“干咳少痰、皮肤干裂、口鼻干燥”,多诊断为“燥邪伤肺”(与北方气候干燥相关);南方潮湿闷热,若见“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则优先考虑“湿邪困脾”(与南方多雨、湿度大相关)。即便是同一症状(如“腹泻”),北方可能因“寒邪伤胃”,南方可能因“湿邪困脾”,诊断结论随地域而变。

- 即时气候:问诊时必问“发病前是否淋雨、受热、吹风”,例如:暴雨后淋雨出现“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诊断为“寒湿痹阻”(淋雨致外邪侵入,打破人体与自然的平衡);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人工“寒凉”环境)出现“腹痛、腹泻”,则判断为“寒邪伤中”(违背自然气候下的“常温”状态)。

三、人与自然节律的整体性:时间维度下的病症解读

“天人合一”认为“人体节律与天地节律同频”(如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中医诊断会重点关注病症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如季节、昼夜、时辰),通过“人体节律与自然节律是否同步”判断失衡所在。

- 四季与五脏的呼应:春季肝气应升发,若此时出现“胁痛、抑郁、脉弦紧”,多为“肝气郁结”(违背春季升发之性);秋季肺气应收敛,若此时“咳嗽加重、痰少而黏”,多为“肺燥”(违背秋季润燥之需)。诊断时会将病症与“当季主气”“对应脏腑”关联,如“夏季高热、心烦、大汗”,必联系“夏季属火,对应心”,诊断为“心火亢盛”或“暑热伤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