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珠记:三离三回悟本草》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芎珠记:三离三回悟本草》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八回:三回毕循环应,传古法天人宁
冬至这天,石羊镇的药农都聚到陈老实家。他院子里晾着的川芎卖了好价钱,更稀奇的是,他把\"三离三回\"的法子写在红纸上,贴在墙上供人抄录:\"正月秧田水养(木气生),三月坡地日晒(火气长),五月沃土深扎(土气化),白露采收(金气收),冬藏炮制(水气藏),离者顺气之变,回者合性之本。\"
\"陈大哥,你这法子真神!\"西头的刘老五攥着抄纸,\"我今年试了半亩,川芎长得比你这还胖!\"陈老实笑着给众人倒茶:\"不是我神,是芎姑娘教的法子合天意。\"他往门口看,晨光里,青布衫的身影一闪,却没进来,只有阵药香飘进院子,像是在说\"该传的都传了\"。
众人散去后,陈老实去西头药圃,见那里立了块新石碑,刻着\"芎珠圃\"三个字,圃里的川芎已经收完,只剩下整齐的苓子,用稻草捆着埋在土里。芎姑娘坐在石碑上,手里拿着本旧书,封皮写着《岷山药录》,字迹都快磨没了。\"这是前朝药农的笔记,\"她把书递给陈老实,\"你看,上面也记着'三移',只是后来没人看懂了。\"
陈老实翻开书,果然见泛黄的纸页上画着和他相似的图,只是字迹潦草:\"水养则根润,日晒则气足,土厚则力沉,三变而性全。\"他忽然明白,哪有什么仙子,不过是草木把千百年的经验,借个身影说给有心人听。
\"开春选苓子时,要留那些在土里转了三圈的,\"芎姑娘站起身,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要融进阳光里,\"它们记着三离三回的路,明年还能带着天地气回来。\"陈老实想挽留,却见她化作一阵清风,吹过药圃,埋在土里的苓子竟轻轻动了动,像是在点头。
那年冬天,陈老实的《蜀地药谱》补全了最后一页。他在封底画了幅石羊镇的地图,标出哪里的土宜种川芎,哪条渠的水最养苗,旁边题了行字:\"药在天地间,人是搭桥仙。\"雪落时,他抱着书坐在炉边,听见窗外的北风里,仿佛有无数川芎叶在轻轻唱,唱着水怎么养,日怎么晒,土怎么藏,唱着草木和人的日子,都在这循环里,慢慢长出了精气神。
结语
石羊镇的\"三离三回\"习俗,就这么传了下来。后来的药农们在移栽时,总会念叨陈老实编的口诀:\"一离旱地得水润,二离水湿得阳温,三离浅土得根深,三回天地正气聚,芎珠一颗救世人。\"他们不知道《岷山药录》的存在,却把那些没写进书里的细节,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续了下去——哪年雨多要早移坡地,哪节气晚该迟采根茎,都藏在一辈辈人的汗珠子里。
直到百年后,有医家来石羊镇考察,在陈老实的后人家里找到了那本《蜀地药谱》,才发现书里记的\"三离三回\",竟与《农政全书》里的轮作理论不谋而合。只是农书讲的是\"地力常新\",而石羊镇的药农们,早把这道理酿成了带药香的神话,让草木的智慧,在故事里活得比纸页更长久。
赞诗
岷水弯弯绕药田,三离三回悟真诠。
春承木气根芽润,夏借火光茎秆坚。
沃土深扎藏玉露,金风初动采珠圆。
谁言草木无情意,岁岁相传天地篇。
尾章
如今石羊镇的川芎田,仍在跟着时节\"走\"。清明时看秧田泛绿,谷雨时观坡地抽枝,仲夏时赏沃土藏珠,都成了当地一景。药农们在田间劳作时,偶尔会看见穿青布衫的身影在雾里晃,却从不惊扰——他们知道,那是草木在看着自己,就像千百年前,它们看着陈老实那样,把天地的话,一句句,种进土里,长进药里,融进日子里。
这大概就是中国草药的性子:不把道理说破,只把答案长出来,等着有心人弯腰去拾。而那些拾到答案的人,又把它们变成故事,让后来者知道: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人和草木,都好好跟着太阳走,跟着月亮转,跟着四季,把日子过成该有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