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炮制方法对其功效产生显着影响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川芎的炮制方法对其功效产生显着影响,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川芎的炮制方法是中医“因证施治、按需制药”理念的典型体现,不同炮制工艺通过改变其药性趋向、成分溶出或作用强度,使其功效更贴合临床需求。传统炮制以生用、酒制、醋制为主,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方法对功效的显着影响,具体如下:
一、生川芎:辛散力强,偏于祛风止痛、行气活血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无辅料加工)。
功效特点:
生川芎保留了其原生的辛温之性,辛散走窜之力最强,能“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通血海”。
- 祛风止痛:其辛散之性可透达肌表、驱散风邪,尤其善治外感风邪(或风夹寒\/湿)引起的头痛(如巅顶痛、偏头痛)、身痛,以及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疼痛)。
- 行气活血:生用活血力较猛,能破除瘀滞,常用于气滞血瘀之胸胁胀痛、跌打损伤初期(瘀肿疼痛明显)。
临床应用:经典方剂《川芎茶调散》即用生川芎,配伍荆芥、防风等,治外感风邪头痛;《羌活胜湿汤》中用生川芎,助羌活、独活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痛。
现代研究:生川芎中川芎嗪(活血成分)、阿魏酸(抗炎止痛成分)保留完整,其中挥发油(含藁本内酯等)含量较高,而挥发油是其“辛散祛风”的主要物质基础,但其辛燥之性也可能对阴虚体质产生“耗气伤阴”的副作用。
二、酒制川芎:辛燥性缓,偏于活血通经、引药上行
炮制方法:取川芎片,加黄酒拌匀(每100kg川芎用黄酒10kg),闷润至酒吸尽,文火炒至微焦、略带酒气,取出放凉。
功效特点:
酒性温热,能“活血通络、引药上行”,炮制后可:
- 增强活血通经之力:酒助药力入血分,使川芎活血作用更专一,尤其适合血瘀偏重的病证(如经闭腹痛、产后恶露不尽、瘀血阻滞的胸痹心痛)。
- 缓和辛散燥烈之性:酒制可降低生川芎的挥发油含量(减少约30%),减弱其“走窜耗气”之弊,更适合血虚兼瘀(需活血又怕伤血)的情况。
- 引药上行头目:酒的升提作用能引导川芎药力更集中于头面部,强化其治“巅顶头痛”“脑络瘀阻头痛”的效果。
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中用酒川芎,配伍桃仁、红花,增强活血祛瘀之力,治胸中血瘀证;妇科调经方(如《温经汤》)中用酒川芎,既活血通经,又避免生用伤血。
现代研究:酒制可提高川芎中脂溶性成分(如川芎嗪)的溶出率(较生品提高约20%),增强其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含量下降,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生品易致恶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