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紫菀:麻黄汤神化记》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龙沙紫菀:麻黄汤神化记》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寒邪最盛的那几日,云岐子夜夜难眠。他将麻黄与桂枝放在一处,反复端详:麻黄如锐士,性烈善攻;桂枝似良将,温通能守。若二者同用,会不会“攻守相济”?他试着配了个方子: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水煎服。
试用于李屠户时,效果果然好了些:李屠户汗出匀了些,咳喘也轻了,但痰仍多,喉咙里总像有痰粘住,咳不净。云岐子寻思:“肺主宣发肃降,寒邪束肺,宣发不行,肃降亦受阻。麻黄能宣,却少了助肺肃降之药。”
这日傍晚,药堂来了位特殊的病人——青龙山的老樵夫石伯。石伯常年在山中砍柴,浑身是劲,此刻却拄着柴刀进来,咳嗽得背都驼了。“云先生,”他喘着气说,“前日在山涧砍柴,被冰雾裹了,回来就成这样。我家老婆子给我煮了点‘山货汤’,喝了稍好,却总觉得差口气。”
“哦?什么山货汤?”云岐子来了兴致。
石伯咧嘴笑,露出豁了的门牙:“就是龙沙,加了点桂树枝,还有山杏的核——砸开取仁,再放把甜草根。龙沙发得猛,桂树枝能暖身子,山杏仁能顺气,甜草根喝着舒服,不呛嗓子。”
“山杏仁……甜草根……”云岐子眼前一亮。杏仁味苦性温,归肺与大肠经,能降气止咳平喘,正好助肺肃降,与麻黄的“宣发”形成“一宣一降”,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甜草根便是甘草,味甘能和,既能调和麻黄、桂枝的辛烈之性,又能顾护脾胃,防止攻伐太过。
他急忙追问:“这方子是怎么想来的?”
石伯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他脸上沟壑分明:“祖辈传的呗。山里人遇着‘锁喉风’(风寒咳喘),都知道龙沙能发汗,但单喝像被火燎;加了桂枝,就像添了柴,火能烧得稳;杏仁是‘顺气丸’,痰再多也能顺下去;甘草是‘和事佬’,让药味不冲,喝着熨帖。去年我侄子得这病,脸紫得像茄子,喝了三剂,汗出得透,痰也顺了,扛着柴能爬三里山路。”
云岐子抚掌道:“妙哉!此乃‘君臣佐使’之理啊!麻黄发汗解表为君,桂枝助阳通经为臣,杏仁降气平喘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四味相伍,如千军万马,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方能破寒邪而不伤正,发郁热而不耗津。”
他忽然想起《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原来这朴素的民间智慧,竟与医典暗合。所谓“七情和合”,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之力;麻黄与杏仁相使为用,宣降相因;甘草与诸药相和,制其峻烈——这不正是“相须、相使、相和”的典范吗?
第四卷:初试合方,寒雾渐开痕
得了石伯的启发,云岐子连夜调配药方。他取麻黄三钱为君,桂枝二钱为臣,杏仁三钱为佐,甘草一钱为使,按“君一臣二佐三使四”的比例配伍,仔细称量后,放入陶壶中,加“甘澜水”(来回扬过的水,能助药力上行)煎煮。药香袅袅升起,不再是单味麻黄的冲烈,也非桂枝的温软,而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气息,闻之竟让人心神安定。
首诊用此方的是南巷的绣娘。绣娘已病了十日,咳喘不止,夜不能寐,连针线都拿不稳。云岐子让她温服汤药后,覆被静养。半个时辰后,绣娘的贴身丫鬟来报:“先生,我家姑娘说身上发暖,像揣了个小炭炉,后背微微出汗了!”又过一个时辰,丫鬟再报:“咳喘轻了,能说整句话了,还喝了半碗粥呢!”
次日清晨,绣娘亲自来谢。虽面色仍有几分苍白,却已能稳步行走,说话声音虽轻,却不似往日那般气促:“先生的药真神!昨夜汗出得匀匀的,像春雨润田,咳出来的痰也稀了,竟睡了个安稳觉。”云岐子再诊其脉,浮紧之象已减,如弓弦稍缓,舌苔白腻也淡了些。
接着,他又用此方治好了货郎张五。张五喝药后,汗出适度,心悸未再发作,咳喘平息,第三日便挑着货担走街串巷了。最让人振奋的是李屠户,他本已神志昏沉,云岐子将药液慢慢灌下,两日后,竟能睁开眼睛,痰鸣声渐消,手指也能微微动弹——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守真堂前的老槐树下,渐渐有了笑语。痊愈的病患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来谢,说云先生的“四味汤”是“救命神药”。云岐子却望着药臼里的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对弟子们说:“非药神也,是草木有灵,应时而生,应病而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天道;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此乃医道。麻黄生于寒地,得辛温之性,能破冬寒;桂枝采于春枝,得生发之气,能助阳气;杏仁收于秋实,得肃降之能,能平咳喘;甘草生于原野,得中和之味,能调诸药。四药合和,顺天应人,方能奏效。”
他取来纸笔,在《守真堂医案》上写下:“建安七年,甲子岁,寒水过盛,戾气犯表,致平阴大疫。证见恶寒无汗,咳喘脉紧,此太阳伤寒表实证也。拟方: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温服,覆被取汗。此方宣肺解表,散寒平喘,药后汗出热退,咳喘自平。”
窗外,寒风依旧,却似少了几分戾气。云岐子发髻上的紫菀花枝轻轻摇曳,仿佛在预示着,这场人与寒邪的较量,才刚刚揭开序幕——而这剂初成的“四味汤”,还需在更多病案中,淬炼出更精准的锋芒。
(上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