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神农识麻录》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章:岐黄传薪火,经方立圭臬

神农别过秦岭后,麻黄的故事并未随着他的足迹消散,反而如星火燎原,在华夏大地上燃起了更璀璨的光芒。黑石部落的后裔,遵照神农“采茎留根”的训诫,将麻黄圃从风蚀崖扩展到整个秦岭北麓,每到霜降时节,漫山遍野的麻黄茎秆在寒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吟诵神农留下的《赭石药经》。

这日,部落里来了个鹤发童颜的老者,自称“岐伯”,腰间别着个青铜药葫芦,上面刻着“天地人和”四字。他在麻黄圃前驻足三日,见部落人采麻黄时必留三尺根,用麻黄时必辨体质虚实,不禁抚掌赞叹:“神农的规矩,北陆的风骨,都在这一株草里了。”

岐伯教部落人“麻黄配伍之法”:“单刀直入是莽夫,草木相济方为智。麻黄配桂枝,如虎添翼,发汗之力倍增;配杏仁,如舟行江河,平喘之效更捷;配石膏,如冰炭相济,可清寒郁化热之症。”他还掏出一本《黄帝内经》竹简,上面记载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天地之道也。麻黄性温,得石膏则刚柔并济,可治‘寒包火’之咳喘。”

部落人将这些经验刻在新的兽皮卷上,与神农的《赭石药经》并列供奉在麻黄祠。黑石的后裔“石磐”,更是将麻黄的故事编成《麻黄歌》,教孩童传唱:“神农赭鞭识麻黄,节如竹骨性辛凉;配伍桂枝驱寒痹,佐以杏仁平喘良;后世若得此中诀,医道方能日月长。”

岐伯离开时,将青铜药葫芦赠给石磐:“此葫芦能测药性,若麻黄配伍得当,葫芦自会发出清鸣。”后来,这葫芦成了北陆医者的“传家宝”,每当调配麻黄方剂时,葫芦便会嗡鸣,声如龙吟。

第六章:仲景创奇方,麻黄定乾坤

三百年后,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疫病横行。南阳郡有位医者,名唤张仲景,他见百姓多患“伤寒”,无汗发热、咳喘不止,便想起《神农本草经》中“麻黄主中风伤寒,发表出汗”的记载。

张仲景深入秦岭,向石磐的后人“石荆”请教麻黄的用法。石荆带他到风蚀崖,指着麻黄说:“此草性烈如虎,需用‘去节’之法,削其锋芒;配伍桂枝,如虎添翼,可破寒邪;配伍杏仁,如虎归山,可降肺气。”

张仲景回到南阳,在茅屋中反复试验。他发现,麻黄与桂枝、杏仁、甘草配伍,能精准破解“风寒闭表”之症。他在《伤寒论》中写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并详细记录煎服之法:“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消息传开,百姓称麻黄汤为“仲景神方”。有个猎户患“寒痹”,关节疼痛如锥刺,张仲景在麻黄汤中加了附子,猎户服药后,汗出痛止,竟能重新拉弓射箭。还有个产妇产后受风,无汗恶寒,张仲景用麻黄汤加当归,产妇服药后,不仅风寒尽散,乳汁也通畅了。

张仲景的弟子“卫汛”,将麻黄汤的应用扩展到“水肿”病。他用麻黄配生姜皮、白术,治好了一位“风水浮肿”的农夫,农夫服药后,尿量增多,水肿渐消。卫汛感叹:“麻黄利水,非独发汗,更能通调水道,此乃神农未及之言也。”

《伤寒论》传入北陆时,石荆的孙子“石雷”,在麻黄祠前将书简供于神农像前,焚香三炷:“神农尝草,仲景立方,天地草木之灵,终成救人之道。”

第七章:药王弘新义,蜜炙启新途

时光流转,至唐代,药王孙思邈北游至秦岭。他见北陆医者用麻黄多为“生用”,虽发汗力强,却易伤正气,便在麻黄圃旁搭起茅屋,研究“蜜炙麻黄”之法。

孙思邈取炼蜜与麻黄同炒,发现蜜炙后的麻黄,辛散之性减弱,润肺之力增强。他在《千金要方》中记载:“蜜炙麻黄,味甘而润,可缓急平喘,尤宜于体虚咳喘者。”他还创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咳喘”,疗效如神。

有个患“热哮”的孩童,咳喘不止,面红目赤,孙思邈用蜜炙麻黄配石膏、杏仁、甘草,一剂药下去,孩童喘止热退,家长感激涕零:“药王神方,真乃救星!”

孙思邈还将麻黄的应用扩展到“中风”病。他在《千金方》中记载“小续命汤”,用麻黄配桂枝、防风、附子,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有位老妇人中风后口眼歪斜,四肢麻木,孙思邈用小续命汤加减,老妇人服药月余,竟能拄杖而行。

离开秦岭时,孙思邈在麻黄祠题诗一首:“神农遗草散寒邪,仲景立方定乾坤;蜜炙麻黄添新义,药王再续本草魂。”此诗被刻在祠内石碑上,成为后世医者的座右铭。

第八章:本草入经典,麻黄耀千秋

明代,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特辟“麻黄”专条,详细记载其性味、归经、功效及配伍。他在书中写道:“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此千古不易之法也。”

李时珍还记录了麻黄的炮制方法:“蜜炙麻黄,能缓其性,增强平喘之力;炒麻黄,能减其燥,适用于表证较轻者。”他特别强调:“麻黄根节,能止汗,与茎秆功效相反,需分别入药。”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麻黄配熟地、鹿角胶,治疗“阴疽痰核”,开创了“温阳散寒、化痰通络”之法。有个患者患“鹤膝风”,膝关节肿大冷痛,叶天士用麻黄、熟地、白芥子、炮姜炭配伍,患者服药半年,关节竟恢复如常。

近代,恽铁樵用麻黄汤救子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儿子患伤寒,高热无汗而喘,恽铁樵力排众议,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此事促使他弃文从医,创办中医学校,将麻黄的应用推广至全国。

如今,麻黄的身影依然活跃在中医临床。从《伤寒论》的麻黄汤,到《金匮要略》的越婢汤,再到现代的麻杏石甘汤,麻黄始终是治疗风寒咳喘、水肿的核心药物。它的故事,从神农尝草的传说,到现代医学的研究,跨越五千年时空,见证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第九章:草木有灵犀,规矩传万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