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外的“风解药”》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蒙古包外的“风解药”》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章:配伍显神通,草木结良伴
春风拂过呼伦贝尔草原的那年,阿古拉的蒙古包外,多了几丛新栽的“风可汗”。这些都是他去年从沙岗子采回种子,细心培育出来的。其其格老阿妈说:“草跟人一样,你待它用心,它就长得有精神,药效也足。”
可新的考验,悄然而至。
部落里有个叫娜仁的姑娘,春天赶着羊群去较远的草场,被一场“倒春寒”冻着了。她不光恶寒无汗、咳嗽喘促,还痰中带点血丝,小脸憋得通红。阿古拉采了“风可汗”,按老法子煮了药汤给她喝,娜仁喝了出汗不少,咳喘却没减轻多少,痰里的血丝反而多了。
“这是咋了?”阿古拉急得去找其其格,“以前用着都好,咋到娜仁这儿就不管用了?”其其格摸了摸娜仁的脉,又看了看她的痰,眉头微蹙:“这姑娘是‘寒邪裹着热’,像烧红的烙铁裹着冰,单用‘风可汗’,只能化掉外面的冰,里面的热邪反而更凶。”
她领着阿古拉去草原深处,采了些“桑根皮”——那是一种树皮粗糙、叶子宽大的树,其其格说它“性凉,能清肺热”。回到蒙古包,其其格把桑根皮和“风可汗”一起煮,药汤煮出来,带着点淡淡的苦味。娜仁喝了两剂,不仅汗出得匀,咳喘减轻了,痰里的血丝也没了。
“你看,”其其格对阿古拉说,“‘风可汗’是勇猛的骑兵,桑根皮是持盾的步兵,一个冲锋破寒,一个防守清热,搭配着才稳妥。”阿古拉把这事记在心里,用炭笔在羊皮上画了“风可汗”和桑根皮的样子,旁边写着:“寒包热,配桑根。”
没过多久,部落的老萨满受了风寒,咳喘得厉害,却身子虚,喝了“风可汗”汤,汗出得太多,差点虚脱。其其格又教阿古拉:“老萨满体虚,得加‘甘草根’。那草根甜滋滋的,能补力气,还能拉住‘风可汗’的性子,不让它发汗太猛。”
阿古拉在药汤里加了甘草根,老萨满喝了,汗出得温和,咳喘好了,精神也足了。阿古拉又在羊皮上添了一笔:“体虚者,加甘草。”
渐渐地,阿古拉摸索出了“风可汗”的配伍门道:配生姜,发汗更快,适合风寒初起;配杏仁(草原野杏的核),咳喘立止,适合痰多加重;配红枣,能补气血,适合老人孩子;甚至有个牧民腿肿,阿古拉在药汤里加了点“生姜皮”,牧民尿量增多,肿竟消了。
他把这些配伍都画在羊皮上,挂在蒙古包的毡壁上,像一幅“草原药谱”。路过的牧民看见了,都来请教,阿古拉从不藏私,耐心地教他们辨认草药,讲解用法。
第六章:远客闻其名,风雪传仁心
阿古拉用“风可汗”治病的名声,像草原上的炊烟,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那年冬天,一支从外蒙古来的商队,在呼伦贝尔草原遭遇了暴风雪,商队里有个小孩,染了风寒,高热无汗,咳喘不止,随行的郎中束手无策。听说克鲁伦河流域有个年轻牧民,能用“神草”治咳喘,商队首领便带着孩子,冒着风雪来找阿古拉。
阿古拉见那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发紫,呼吸像拉风箱,赶紧按其其格的法子,用“风可汗”配杏仁、甘草煮了药汤,又在里面加了点蜂蜜——小孩怕苦。药汤喂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孩子就出了汗,烧退了些,咳喘也轻了。
商队首领感动得拿出珍贵的丝绸和茶叶,要谢阿古拉,阿古拉却摆摆手:“草原上的草,是给所有受风寒的人准备的,不是换东西的。你们要是不嫌弃,就在我这住几天,等孩子好了再走。”
商队在阿古拉的蒙古包旁住了五天,孩子喝了五天药汤,彻底好了。临走时,商队首领把一匹上好的白马送给阿古拉:“这匹马能识路,能在暴风雪里找到方向,就像你和你的‘风可汗’,能给人指明活路。”
阿古拉骑着白马,把“风可汗”的种子和用法,传给了外蒙古的商队。他说:“草是草原的,不分内外,只要能救人,就该让更多人知道。”
消息传回部落,其其格老阿妈笑着说:“阿古拉长大了,懂得‘草原无界,医者仁心’的道理了。”
后来,连满洲里的俄国商人,都听说了“风可汗”的神奇。有个俄国商人的妻子,产后受了风寒,无汗恶寒,俄国医生用了各种西药都不管用。商人找到阿古拉,阿古拉用“风可汗”配当归(他从汉人药铺换来的),给商人妻子喝,三剂药就好了。
俄国商人惊叹不已,用生硬的蒙古语说:“草原的草,比教堂的圣水还灵!”阿古拉笑着说:“不是草灵,是草原的风,教会了草怎么守护人。”
第七章:其其格授诀,沙岗立石盟
其其格老阿妈八十岁那年,身体渐渐衰弱了。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阿古拉叫到身边,颤巍巍地从毡垫下,摸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东西。
打开红布,是一块磨得光滑的羊骨,上面刻着几行古老的蒙古文。“这是我年轻时,部落老萨满传给我的,”其其格的声音很轻,“上面记着‘风可汗’的秘密,你得记牢了。”
羊骨上写着:“风可汗,生沙岗,性烈如烈火,能破寒冰障。采之留其根,煮之加甘棠(甘草)。虚者减其量,热者配寒凉。守此金玉言,草原永安康。”
其其格指着羊骨说:“‘风可汗’虽好,却有禁忌。你要记住:‘汗多怕风者’不能用,那是‘闭门留寇’;‘阴虚火旺者’不能用,那是‘火上浇油’;采的时候,必须留三分之一的根,让它明年能再长;种的时候,要选沙质土,不能太湿,它耐旱怕涝。”
阿古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羊骨,郑重地说:“阿妈放心,我一定记住,传给后人。”
其其格去世前,拉着阿古拉的手,望着窗外的沙岗子:“我死后,把我葬在沙岗子旁,我要看着‘风可汗’一年年长,看着你把它的故事传下去……”
阿古拉按照其其格的遗愿,把她葬在沙岗子上,就在那丛最早发现的“风可汗”旁边。他在其其格的坟前,立了块石头,上面刻着其其格教他的歌谣:“风可汗,立沙岗,寒邪来,它敢挡;一碗汤,汗津津,保平安,护家乡。”
每年春天,阿古拉都会带着部落的年轻人,去沙岗子祭拜其其格,给“风可汗”培土、浇水。他把羊骨上的秘诀,一句句教给年轻人,还带着他们辨认配伍的草药:“这是甘草,‘风可汗’的好伙伴;这是杏仁,能帮‘风可汗’顺气……”
部落里渐渐形成了一个规矩:每年“风可汗”发芽时,都要在沙岗子举行“祭草仪式”,由最年长的人讲述其其格和阿古拉的故事,年轻人则献上哈达,祈求“风可汗”长势旺盛,护佑草原平安。
第八章:白马踏岁月,青茎续传奇
阿古拉四十岁那年,成了部落的首领。他骑着当年商队送的白马,赶着羊群,守护着草原和“风可汗”。他的儿子“小巴特尔”,已经长成了健壮的少年,跟着他学认草药,学配药汤,像当年的阿古拉跟着其其格一样。
小巴特尔问父亲:“爹,‘风可汗’为啥这么厉害?”阿古拉指着沙岗子上的草说:“因为它扎根深,能吸到地下的阳气;茎秆直,能顶住天上的寒风;叶片细,能减少水分流失。它把所有力气都用来对抗风寒,自然能帮人赶走寒邪。”
他把那块刻着秘诀的羊骨,传给了小巴特尔:“这是咱草原的‘药经’,你要像守护羊群一样守护它,像记住草原的路一样记住它。”
有一年,呼伦贝尔草原爆发了一场“风寒疫”,很多牧民都病倒了。阿古拉带着小巴特尔和部落的年轻人,采了大量的“风可汗”,按不同体质配伍,分发给各家各户。他们还在部落的中心,架起大铜锅,煮上“风可汗”汤,供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饮用。
这场瘟疫,因为有“风可汗”,部落里没有一个人死亡。邻近的部落听说了,都来求助,阿古拉让小巴特尔带着他们去采草,教他们用法。
“草原的草,够所有受苦人用。”阿古拉对小巴特尔说,“别学那些守着水源不让人喝的吝啬鬼,草是活的,越分享,长得越旺。”
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人占领了呼伦贝尔,想把草原上的草药都搜刮走,包括“风可汗”。阿古拉带着部落的人,把“风可汗”的种子藏在羊粪里,运到更深的草原,还故意把一些劣质的草根交给日本人。
“这是草原的根,不能让外人挖走。”阿古拉对小巴特尔说,“只要种子还在,‘风可汗’就不会绝,草原的希望就不会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