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神农本草经·麻黄考》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草纲目》中的麻黄,如《神农本草经》的老树,在“破积聚”的根须上,又生发出“散阴疽”“通经络”的新根,让这味药的临床价值愈发深厚。

第十章:经义传千古,草木活人间

清代乾隆年间,《神农本草经》被收入《四库全书》,麻黄的记载被无数医家批注、阐释。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麻黄配熟地治“阳虚外感”,取其“温通而不伤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麻杏石甘汤”治“温病邪在肺卫”,是对“去邪热气”的延伸。

民国时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麻黄配石膏治“肺炎喘嗽”,说:“麻黄性温,石膏性寒,二药并用,温寒相济,能宣通肺气,清透邪热,此《神农本草经》‘去邪热气’之真谛也。”

当代,麻黄仍是中医临床的“发汗解表第一药”。其有效成分麻黄碱被现代药理学证实:能兴奋汗腺,促进发汗;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咳喘;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这些现代研究,竟与《神农本草经》“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破症坚积聚”的记载一一印证。

在甘肃、内蒙古的麻黄种植基地,药农们仍遵循着“立秋采茎,阴干去节”的古法;在中医院的药房里,蜜炙麻黄、麻黄绒等炮制品种类齐全,应对不同体质;在抗疫方剂中,麻黄常与杏仁、石膏配伍,发挥“宣肺泄热”之效。

这株从《神农本草经》中走出的草,历经两千年,仍在护佑人间。

结语:经为源头水,流润万代春

《神农本草经》对麻黄的记载,如源头活水,滋养了后世中医的江河。从张仲景的麻黄汤到张锡纯的麻黄石膏配伍,从陶弘景的产地辨析到现代药理学研究,所有的创新与发展,都未脱离“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破症坚积聚”的根本。

这二十九个字,是古人对麻黄本性的精准把握:不夸大,不缩小,直指核心。它告诉我们,中药的智慧,在于“识其性、用其长、避其短”——麻黄性烈,却非“猛毒”,如良将善战,需智者驭之。

如今,当我们翻开《神农本草经》,触摸“麻黄”二字,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上古医者尝草的勇气,是张仲景临证的精准,是陶弘景校注的严谨,是李时珍探索的执着……无数医家的智慧,凝结在这枚竹简上,化作中医传承的血脉。

麻黄的故事,远未结束。它仍在山间生长,在药房配伍,在临床救人,更在《神农本草经》的字里行间,诉说着中医“源于实践,归于临床”的永恒真理——草木有性,医道有源,传承不息,生生不已。

赞诗

汉简凝经义,麻黄载史篇。

苦温通肺卫,发表散寒烟。

仲景方中见,弘景注里传。

千年如一日,草木活人间。

尾章

故宫博物院的“文渊阁”复刻馆,一卷《神农本草经》的仿品静静陈列,其中“麻黄”条目下的注解,密密麻麻,是历代医家的手迹。有参观者驻足,指着“发表出汗”四字,问身旁的老中医:“这古人的记载,真能信吗?”

老中医笑了,指着窗外的阳光:“你看这阳光,两千年前照在麻黄上,如今仍照在我们身上。《经》中的记载,就像这阳光,从未改变,只是后世的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容器承接它罢了。”

阳光穿过窗棂,落在“麻黄”二字上,墨迹仿佛活了过来,与山间的麻黄、药房的饮片、临床的方剂,连成一条跨越时空的线,线的起点,正是那枚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竹简。

(全文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