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伤寒论中麻黄方》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想起山里的“寒水石”(石膏的一种),性大寒,能清热泻火。张仲景试着用麻黄配石膏,再加杏仁、甘草——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热泻火,杏仁降气,甘草调和。

有个孩童,患“汗出而喘,无大热”(热邪壅肺,体表反无大热),喝了这方子,咳喘立止,痰也变稀了,不再喊渴。张仲景给这方子取名“麻杏石甘汤”,记在竹简上:“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这方子的精妙,在于“麻黄配石膏”——麻黄温,石膏寒,一温一寒,麻黄的温燥被石膏制约,却保留了宣肺平喘之力;石膏的寒凉,又能清泻肺热,两者配伍,变成“清肺平喘”的利器,专治“肺热咳喘”。

有个烧窑工,常年接触烟火,患“咳喘胸痛”,痰黄带血,喝了麻杏石甘汤,三剂药就好了。他感叹:“这药喝下去,像窑里开了天窗,热气往外跑,凉快!”

张仲景对弟子说:“麻黄汤治‘无汗而喘’,属寒;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属热。一寒一热,一表一里,全在辨证。”这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智慧,而麻黄,在不同的配伍中,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散寒,亦可清肺,全看与谁搭档。

麻杏石甘汤的创制,打破了“麻黄只能治寒证”的局限,让它在“热证咳喘”中也能大显身手,为后世治疗“肺热咳喘”提供了典范。

第四章:风湿痹痛,麻黄加术汤祛湿

除了咳喘,南阳的流民中,还有不少人患“风湿痹痛”。

他们多是劳作的苦力,风寒湿邪侵袭关节,浑身疼痛,屈伸不利,无汗恶寒,脉浮紧。张仲景用麻黄汤,能发汗止痛,却不持久,疼痛总在停药后复发。

“这是湿邪作祟。”张仲景想,“麻黄能发汗散寒,却不能祛湿,得加燥湿的药。”他想起《神农本草经》说“术(白术)主风寒湿痹”,便在麻黄汤基础上加了白术二两。

有个搬运工,肩臂疼痛如锥刺,喝了加白术的麻黄汤,汗出透了,疼痛竟减轻了,还说“身上的湿气少了,干活利索了”。张仲景给这方子取名“麻黄加术汤”,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他解释:“麻黄、桂枝发汗散寒,杏仁降气,甘草调和,加白术燥湿,使湿邪随汗而出,又不致过汗伤津。”这方子,像一把既能破冰、又能扫尘的扫帚,对付“风寒湿痹”的复合病症。

有个老木匠,患“腰痛不能俯仰”,喝了麻黄加术汤,三剂药后,竟能弯腰刨木了。他给张仲景送了一把亲手做的木梳,笑着说:“先生这药,能把骨头缝里的湿气赶出来,比我的刨子还管用!”

麻黄加术汤的创制,让麻黄的应用从“治肺病”扩展到“治痹证”,体现了其“通阳散寒”的本质——阳气温通,既能开表,亦能通经,湿邪自无容身之地。

第五章:风水水肿,越婢汤利水

在建安八年的雨季,张仲景又遇到了新的病症——“风水”。

有个农夫,雨后在田里劳作,回来后就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恶风无汗,脉浮。他咳喘,口渴,小便不利。张仲景想起《神农本草经》说麻黄“破症坚积聚”,这“积聚”或许也包括水饮。

他试着用麻黄配生姜(助麻黄发汗)、石膏(清郁热)、甘草、大枣(调和补养),煮水给农夫喝。农夫喝了药汤,汗出了,尿量也增多了,三日而肿消。张仲景给这方子取名“越婢汤”——“越”有超越之意,“婢”指其药性平和如婢,能利水而不伤正。

他在《金匮要略》草稿上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这方子,以麻黄为君,发汗利水,石膏清其热,生姜助其散,甘草、大枣补其虚,共奏“发汗利水消肿”之效。

有个货郎,下肢水肿如瓮,喝了越婢汤,肿消后惊叹:“先生这药,能把肚子里的水变成汗和尿,太神了!”张仲景说:“麻黄能‘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一上一下,水邪自除。”

越婢汤的创制,让麻黄的应用从“治表证、痹证”扩展到“治水肿”,进一步拓展了其“通阳利水”的功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只要是“阳郁水停”的病机,麻黄就能发挥作用。

终章:方立千载,麻黄显神通

建安十三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终于成书。

书中记载的麻黄方剂,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汤解表散寒,小青龙汤解表化饮,麻杏石甘汤清肺平喘,麻黄加术汤散寒祛湿,越婢汤通阳利水……这些方剂,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阳散寒、利水消肿”的功效,让这味草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张仲景站在南阳城头,望着恢复生机的田野,想起那些被麻黄汤拯救的生命,想起父亲的教诲,想起《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些方剂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次临床实践的结晶,是对“辨证施治”的最好诠释。

“麻黄虽烈,却藏着仁心。”张仲景对弟子说,“用之得当,能救人性命;用之不当,亦能伤人。你们要记住,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辨证是根,配伍是本。”

他的弟子们,将这些方剂带回各自的家乡,代代相传。麻黄汤治好了无数“伤寒表实”的病人,小青龙汤缓解了无数“寒饮咳喘”的痛苦,麻杏石甘汤解救了无数“肺热咳喘”的危急,麻黄加术汤减轻了无数“风湿痹痛”的折磨,越婢汤消除了无数“风水水肿”的困扰。

张仲景或许不会想到,他创制的这些麻黄方剂,会成为中医临床的经典,被后世医家反复引用、阐释、发展,历经近两千年而不衰。它们像一盏盏灯,照亮了中医的道路,也让麻黄这株草,从南阳的土地上,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成为中医史上不可或缺的“明星药”。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建安年间那场瘟疫,那位心怀苍生的医者,和他对麻黄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麻黄的故事,在《伤寒杂病论》的上卷中,只是一个精彩的开端,它的传奇,还将在后世的医案中,继续书写。

(上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