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本草经集注·麻黄辨》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茅山隐者,本草溯源

南朝梁天监四年,茅山深处的华阳馆,晨雾漫过青瓦,沾湿了窗台上晾晒的麻黄标本。陶弘景推开雕花竹窗,案头堆叠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与各地药志,已被他批注得密密麻麻。这位曾执掌南朝医事的“山中宰相”,此刻正对着三束麻黄蹙眉——

一束来自晋地,茎粗色深,是《名医别录》推崇的“道地”;一束来自青州(今山东),茎虽略细,却色青如翠,断面髓部泛着红棕,轻轻一捏,便渗出黏滑的泡沫;还有一束来自彭城(今江苏),节密叶细,辛气烈而不燥。

“《别录》言麻黄生晋地,然青州、彭城者,似更胜一筹。”陶弘景对弟子周子良说,指尖划过青州麻黄的断面,泡沫沾在指腹,带着辛烈的香气,“草木之性,随地域而变,不亲验各地标本,何以知其真?”

他案头的《本草经集注》草稿,已写就“序录”,正待补“草木上品”。对麻黄的记载,他决意超越《本经》的“性味功效”与《别录》的“产地采收”,要辨其形、明其优、戒其忌,让后世医者“见草如见其性,用药如握其脉”。

窗外,药圃里新栽的青州麻黄正抽新芽,陶弘景望着它们,仿佛看见无数医者因辨不清麻黄优劣、配错药味而束手的模样。“本草之学,非独记药名,更要识药形、明药忌。”他提笔,在空白竹简上写下“麻黄”二字,一场关于麻黄鉴别的深耕,自此始。

第一章:道地新考,青徐出良材

陶弘景的书案上,摊着一幅《九州药产图》,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被朱砂圈成四星,与晋地的旧圈遥遥相对。

“师父,《别录》明言晋地麻黄最佳,为何要考青徐之地?”周子良捧着晋地麻黄,不解其故。陶弘景取过青州麻黄,与晋地者并置:“你看晋地者,色深近褐,虽烈却带燥气;青州者,色青如碧,辛气烈而润,断面泡沫更稠——此‘润烈’之别,关乎药效。”

为证此言,他派弟子分赴青州、彭城、荥阳等地,耗时半载,带回详细的药产记录与标本。青州药农说:“吾乡麻黄生丘陵阳坡,土性偏沙,透气利水,故茎中多液,色青不衰”;彭城医者言:“本地麻黄煎煮时,泡沫盈碗,此‘津液足’之象,治咳喘兼燥者最宜”。

陶弘景亲试药效:取晋地、青州麻黄各五钱,分煮两碗,邀两位“风寒表实兼咽干”的患者分服。服晋地药者,汗出虽快,却觉口干更甚;服青州药者,汗出匀净,咽干亦缓。“青州者,烈中带润,兼顾表与燥,”陶弘景在竹简上批注,“此非晋地者所能及。”

他又对比彭城、荥阳、中牟三地麻黄,发现其共性:色青、多沫、辛气润烈,药效与青州者相近,而远胜江南湿地所产。“《别录》记晋地,盖因彼时青徐未详;今验之,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郑重修正道地记载,“此四地土性、气候合麻黄‘喜燥恶湿而需津’之性,故良。”

消息传到青州药市,药商们将“陶公认证”的牌匾悬于店门,彭城麻黄一时价涨三成。有位豫州医者,改用荥阳麻黄治“风寒咳喘兼燥”,三剂而愈,感叹:“若非陶公细辨产地,怎知麻黄亦有‘润烈’之分?”

第二章:色青多沫,形性定优劣

“如何凭肉眼辨麻黄好坏?”这是陶弘景对弟子的考题。

周子良指着青州麻黄:“色青者佳,色褐者次?”陶弘景摇头,取过一束“色青却瘦”的江南麻黄:“此亦青,然茎空无沫,煮之味淡,何佳之有?”他展开《麻黄形性图》,上面绘着三幅断面图——

青州麻黄:茎秆饱满,断面黄白,髓部红棕如脂,轻捏则黏液如丝,泡沫细密持久;

晋地麻黄:茎秆略瘪,断面偏褐,髓部干黄,黏液稀,泡沫少而速散;

江南麻黄:茎秆瘦空,断面苍白,髓部近无,黏液极少,几无泡沫。

“‘色青’需兼‘多沫’,”陶弘景点图释道,“色青者,得阳气足;多沫者,含津液厚。二者兼具,方为上品。”他让弟子做“泡沫试验”:取各地麻黄茎段,浸于温水中,青州者半小时后水面浮满泡沫,如堆雪;晋地者仅浮薄沫,如覆霜;江南者几无沫,如静水。

“泡沫即‘津液’,”陶弘景进一步解释,“麻黄辛烈发汗,需津液托之,否则易伤阴。多沫者,自带津液,故发汗而不燥;少沫者,燥烈伤津,此优劣之关键。”

有个建业医者,按陶弘景“色青多沫”之法选麻黄,治“风寒表实兼燥咳”,疗效远超从前,在信中叹:“从前选药如盲猜,今按‘色青多沫’索骥,药到病除,方知陶公辨形之妙,直抵药魂。”

陶弘景将这一发现写入《本草经集注》:“麻黄,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这短短十四字,成了后世鉴别麻黄的“金标准”——医者见麻黄色青如翠,断面多沫,便知其“润烈兼具”,可放心用于兼燥之证;见色褐少沫,则知其“燥烈伤津”,需配伍润药。

第三章:配伍试误,恶辛夷石韦

天监七年春,华阳馆的诊室里,陶弘景正为一位“风寒咳喘兼鼻塞”的患者诊病。患者素来鼻塞,医者曾用麻黄配辛夷(通鼻窍药),谁知咳喘反重,鼻窍亦未通。

“辛夷味辛温,亦能通窍,何以与麻黄相忤?”陶弘景取麻黄、辛夷各三钱,同煮于瓦罐。药汤初沸时,竟泛起黑沫,辛气混杂着一股腥气,与单煮麻黄的清烈截然不同。他让弟子尝少许,弟子皱眉:“味杂而浊,不如单煮麻黄清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