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药性论·麻黄考》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今,《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麻黄,生品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蜜麻黄,甘温(近平),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麻黄根,甘、涩,平,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这正是对甄权理论的继承与规范。

在中药炮制车间,蜜炙麻黄的工艺已实现标准化:用恒温炒药机,控制温度120c,每100kg麻黄用炼蜜20kg,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全程电脑监控,确保“甘平”之性稳定。技术员说:“甄公靠味觉尝出的‘甘平’,我们用仪器能测出数据,老祖宗的智慧,经得起检验!”

第十章:一脉传千年,药理贯古今

从甄权在长安发现麻黄“甘平”之性、探得根能止汗,到今天的蜜炙麻黄治顽痹、麻黄根止虚汗,近一千四百年的时光里,《药性论》的麻黄之说,如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了中医对“药之多维性”的认知。

“甘平”性味的发现,打破了“一药一性”的固化思维,证明药物的性味可随炮制而变,为“因病选药、因人制宜”提供了依据;“茎叶发汗、根止汗”的区分,开创了“药用部位细分”的先河,让后世医者明白“同一株草,部位不同,功效可反”,需“辨位用药”。

唐代的普及、宋代的入典、金元的明理、明清的规程、现代的验证,一代代医者对麻黄的应用,从未脱离甄权的框架,只是不断填充细节:从“蜜炙减苦”到“标准化炮制”,从“根能止汗”到“麻黄根碱的发现”,让这株草的每一面,都被科学与实践照亮。

有个现代中医师,给“顽痹兼胃弱”的患者开蜜麻黄,给“盗汗”的患者开麻黄根,患者问:“都是麻黄,怎么一个治麻、一个止汗?”医师笑着说:“这是一千四百年前的甄权老先生发现的秘密,茎像阳,能发散;根像阴,能收敛,一阳一阴,各管其事。”

第十一章:甄权留遗泽,药道启新程

甄权或许不会想到,他当年在长安药铺前的一句质疑、案头的数年实证,会成为中医“药物多维性”研究的起点。他的伟大,不在于发现了麻黄的新功效,而在于树立了“不盲从、重实证”的治学精神——对前人之说,不盲目信从;对药物之性,必亲验其味、试其效;对药用部位,必细辨其异。

这种精神,影响了后世无数医者:陶弘景辨药形,孙思邈验药效,李时珍考药源,都延续着“实证”之路。而麻黄,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证明:中医对药物的认知,从来不是“玄之又玄”的感悟,而是“尝其味、观其变、验其效、明其理”的脚踏实地。

今天,当我们在药房看到蜜麻黄与麻黄根分置,在药典读到“生品辛温、炙品甘平”,在临床用它们治顽痹、止虚汗时,都在延续着甄权的探索。这株草,因他的发现而更“立体”,中医的药物学,因他的实证而更“精准”。

赞诗

甄权论麻黄,甘平启新章。

蜜炙消顽痹,根能止汗长。

唐传其炮制,宋入典章详。

千年实证路,一脉贯青黄。

尾章

陕西耀州的中药炮制博物馆里,陈列着唐代的蜜炙麻黄工具——青铜药铫、竹制炒药铲,旁边是现代的恒温炒药机。展柜里,《药性论》的复刻本翻开在麻黄页,旁边是现代药理报告,两者关于“蜜炙甘平”“根能止汗”的描述,跨越千年,遥相呼应。

一群学医的年轻人围着展柜,听讲解员说:“当年甄权发现麻黄根能止汗时,只是觉得‘扔了可惜’,正是这份不轻易放过的细致,让一味药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年轻人拿起蜜麻黄与麻黄根的标本,蜜麻黄表面泛着蜜光,嚼之先苦后甘;麻黄根黄褐多须,味涩带甘。忽然有人说:“原来中医的‘炮制’‘辨位’,不是故弄玄虚,是真能改变药效的智慧啊!”

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窗,照在标本上,仿佛照亮了甄权在长安药圃里的身影——那个执着于“亲验”的老者,或许从未想过,他对麻黄的探索,会成为中医传承中“实证精神”的象征,告诉我们:最好的医学发现,往往藏在对“习以为常”的质疑里,藏在“一步一验”的坚持中。

麻黄的故事,还在继续。而甄权留下的,不仅是关于麻黄的结论,更是一种永远向“未知”发问、向“实证”低头的治学态度——这,才是《药性论》最珍贵的遗产。

(全文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