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本草备要·麻黄考》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今,中医临床运用麻黄,必以“归经”为指导:

- 治“急性支气管炎”(属肺经咳喘),用麻黄配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取其入肺经宣喘;

- 治“风寒感冒”(属膀胱经表实),用麻黄配桂枝(麻黄汤),取其入膀胱经发汗;

- 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属膀胱经水肿),用麻黄配生姜、石膏(越婢汤),取其入膀胱经利水。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验显示:麻黄中的麻黄碱,对肺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最强(对应肺经),对汗腺及肾脏的作用次之(对应膀胱经),与“归肺、膀胱经”的描述高度吻合。

在中药房,麻黄被归类在“肺经药”和“膀胱经药”两个药斗中(虽为同一味药,却按归经分放),药师抓药时,会根据处方意图,选择生品或炙品,说:“汪公定下的规矩,我们还在守着呢。”

第十章:双经贯始终,一脉承汪昂

从汪昂在福州药肆确立麻黄“归肺、膀胱经”,到今天的中医临床,近三百年的时光里,《本草备要》的这一理论,如一条无形的经络,贯穿了麻黄应用的始终。

“归经”的价值,不在于给药物贴上抽象的标签,而在于为“功效”找到“路径”——让医者明白“麻黄为何能平喘”(入肺经)、“为何能发汗利水”(入膀胱经),从而在配伍时有的放矢:治肺经病,配肺经药(如杏仁、石膏);治膀胱经病,配膀胱经药(如桂枝、茯苓)。

这种“以经统效”的思维,影响了后世对所有药物的认知。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序中所言:“本草之难,难在不知药物所归;知其归,则功效有径可循,如舟有舵,方能破浪前行。”

今天,当医者写下“麻黄三钱”时,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更是“肺经”“膀胱经”的经络图——这便是汪昂留下的智慧:让每一味药的作用,都能在人体的“地图”上找到清晰的路线。

赞诗

汪昂着备要,麻黄归经明。

肺经宣咳喘,膀胱汗水生。

清时传临床,近代验其情。

一脉三百年,医道自天成。

尾章

福州“养和堂”药肆的旧址上,如今是一家中医药文化馆。展柜里,《本草备要》的复刻本翻开在麻黄页,旁边陈列着两尊铜人模型——肺经和膀胱经的经络路线被朱砂标出,麻黄的饮片被放在两条经络的起点处,象征着“从肺到膀胱”的作用路径。

一群医学院的学生围着展柜,老师指着铜人说:“汪昂的伟大,在于他用‘归经’把麻黄的功效串成了线。肺经是‘气线’,膀胱经是‘水线’,麻黄能通这两条线,所以能治咳喘、发汗、利水。”

一个学生问:“现代科学能解释‘归经’吗?”老师笑答:“科学正在证实——麻黄碱对肺和膀胱相关组织的亲和力最强,这不就是‘归经’的现代说法吗?”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本草备要》的书页上,“肺、膀胱经”的字样清晰可见。这短短五个字,承载着汪昂对中医理论的精炼与升华,也见证着中医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的跨越。

麻黄的故事,因《本草备要》的归经理论,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味能治病的药,更是中医“以经统药、以药治经”思维的鲜活例证,告诉我们:中医对药物的认知,从来不是零散的经验,而是有体系、有路径、可传承的完整理论,这理论,经得起时间和科学的检验。

(全文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