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麻烦草”的教训》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年轻郎中按此法,白天给少年喝茎汤,夜里喝根汤,加了点甘草调和,三天后,少年的烧退了,虚汗也止了。村民们都说:“这年轻先生是真懂药了,把麻黄的茎和根用活了!”

第八章:“麻烦草”正名,药理传四方

经历了这几番波折,年轻郎中终于明白:麻黄不是“麻烦草”,是“明白草”——明白它的根与茎,明白它的性子,就能救人;糊涂它的部位,乱用它的剂量,才会添“麻烦”。

他把自己的教训编成了顺口溜,教给村里的孩童:“麻黄草,分根茎,茎发汗,根止津;用错了,添麻烦,辨清了,是救星;虚人少用茎,产妇慎久根,中病即止,记在心。”

孩童们在村口传唱,路过的货郎、行脚僧听了,就把这顺口溜带到其他地方。渐渐地,“麻黄茎根功效反”的道理,传遍了十里八乡。药铺里的麻黄,也开始分柜放:茎放“发汗药”柜,根放“止汗药”柜,标签写得清清楚楚,再也没人弄混。

有个外地郎中路过,听说了年轻郎中的故事,特意来讨教。年轻郎中拿出青囊书,把自己的错处、悟处一一指给他看,说:“我这书里,一半是药方,一半是教训,后者比前者金贵。”

第九章:岁月磨成医,薪火永不灭

几十年后,年轻郎中变成了老郎中,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说起麻黄,眼睛依旧发亮。他收了个小徒弟,第一件事就是带他去后山认麻黄。

“你看这茎,”老郎中指着青劲的草茎,“向上长,像要把邪气顶出去;这根,往下扎,像要把正气守牢。”他让小徒弟临摹青囊书上的图,背那首顺口溜,还讲自己当年的糗事:“我年轻时,把根当茎用,差点害了人,这教训,得代代传下去。”

小徒弟似懂非懂,却把“辨部位、明功效、知进退”九个字刻在了新的青囊书上。

后来,这村的郎中换了一辈又一辈,麻黄的故事也传了一代又一代。人们说起麻黄,总会提那个“麻烦草”的教训,说:“草木有灵,各部位有各部位的本事,用药的人,得有双亮眼睛,颗细心,不然,再好的草,也会惹麻烦。”

尾声:草名载教训,用药需敬畏

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有块石碑,是后来的村民立的,上面刻着:“麻黄非麻烦,用错才添乱;茎发汗,根止汗,部位分清楚,药效自显现。”

石碑旁,常坐着晒太阳的老人,给围着的娃娃们讲那个年轻郎中的故事。娃娃们指着后山的麻黄,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闪着光——那光里,有对草木的敬畏,有对教训的铭记,更有对“用药需谨慎”的懵懂认知。

风掠过麻黄丛,茎与根在土里土里相连,在风中各展其能,像在诉说:草木无言,却藏着生死的密码;医者有心,当怀着敬畏去解读。那个叫“麻烦草”的教训,从来不是否定草木的价值,而是提醒世人:对自然的馈赠,唯有懂它、敬它、善用它,才能让每一株草,都成为救人的药,而非惹祸的根。

(全文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