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草的遗珠》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神农尝草的遗珠》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西北,牧民们用麻黄煮水,既能驱散风寒,又能缓解关节疼痛,他们说:“这草性烈如篝火,能烤化骨头缝里的冰碴子,不愧是神农选的‘去寒第一药’。”
在江南,虽少严寒,但医者们发现,麻黄与其他药配伍,能利水消肿——有个“水肿”病人,用麻黄配生姜,尿量陡增,肿渐消,医者悟:“阳气通,水道自利,此亦神农‘通阳’之意。”
而《神农本草经》问世时,编撰者特意将麻黄列为“上品”,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短短数十字,正是对神农发现的总结,对“麻黄发汗,通天地阳气”口诀的最好诠释。
红沙坡的麻黄,依旧在岁月中生长,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像在诉说着神农尝草的艰辛,诉说着一颗“遗珠”如何照亮了后世的医道。
第八章:薪火永不灭,阳气动古今
如今,在山西、陕西的麻黄产地,药农们采收麻黄时,依旧遵循着“立秋采茎、阴干、去根节”的古训;在中医院的药房里,麻黄仍是治疗风寒表实、咳喘的常用药;医生们开方时,会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剂量,强调“中病即止”,这正是对神农“用之当慎”的传承。
神农尝草的传说,早已融入中医的血脉。麻黄这颗“遗珠”,从洪荒的红沙坡,走到现代的药柜,走过了数千年,却依然闪耀着“通阳散寒”的光芒。
有人说,麻黄的辛烈,是神农留给后世的火种;麻黄的功效,是洪荒岁月对生命的馈赠。而那句“麻黄发汗,可通天地阳气”的口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药效描述,成为中医“借草木之力,通人身阳气”的智慧象征——阳气通则寒邪散,阳气通则气血畅,阳气通则生命旺。
在河南神农山的神农祠,每年都有医者来祭拜,献上麻黄标本,缅怀这位“医药之祖”。祠内的石碑上,刻着《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字迹虽已斑驳,却仿佛能让人听见神农在红沙坡上那声长啸,看见他将麻黄揣入怀中时,眼中闪耀的、为苍生寻药的执着光芒。
赞诗
神农尝百草,红沙得异珍。
麻黄通阳气,烈药破寒尘。
汗出驱邪祟,薪传救万民。
千年遗珠在,医道自长春。
尾章
山西大同的麻黄种植基地,秋日的阳光洒满红沙坡,药农们正按“立秋采茎”的古训采收麻黄。他们的动作,与千年前九黎部落的族人惊人地相似——轻掐茎秆,留足根须,将鲜品阴干,储存在陶罐里。
基地的技术员,拿着检测仪器,测定麻黄中的麻黄碱含量,数据显示:“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发汗平喘效佳。”他对药农说:“老祖宗说这草‘性烈如火’,科学检测也证明它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真是神了!”
不远处,立着一块新刻的石碑,上面刻着神农的口诀:“麻黄发汗,可通天地阳气。”阳光照在石碑上,与红沙坡的麻黄相映,仿佛在诉说:草木有灵,医者有心,神农的智慧,就藏在这一株株麻黄里,藏在那句流传千年的口诀里,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守护着生命的温度。
(全文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