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残破的楼兰羊皮书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一卷残破的楼兰羊皮书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回 疫气横流沙暴酿劫 麻杏石甘初破危局
(《沙州图经·灾异志》载:“太康五年,楼兰大疫,咳血者十之七八,巫祝无策,赖麻黄而存者过半。”)
昆莫首领去世后的第三年,罗布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先是幼泽水位骤降,露出大片盐碱地,接着一场黑风卷着腐臭的气息掠过营地——那风是青黑色的,带着死鱼的腥气,所过之处,芦苇成片枯死,连最耐旱的骆驼刺都蔫了头。
不出三日,瘟疫便爆发了。患者起初只是发热怕冷,像被冰水浇透,随后剧烈咳嗽,痰中带血,喉咙里像塞了团烧红的棉絮,呼哧作响。最可怕的是,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不能幸免,部落的陶瓮里,每日都要添上几具小小的尸身。
新任首领是昆莫的长子巴图,他按着父亲的遗训,请阿楚主持救治。阿楚已是二十岁的姑娘,梳着双辫,辫梢系着麻黄籽串成的绳。她翻看乌木爷爷留下的桦树皮书,见上面写着:“疫气属湿毒,遇风则烈,当以辛温散之,苦寒清之。”
可族里的麻黄刚够日常使用,哪经得起瘟疫消耗?阿楚夜里对着麻姑祭坛祈祷,忽见供桌上的麻黄枝无风自动,叶片指向营地西侧的沙丘。她连夜带着人去找,竟在沙崖下发现一片从未见过的麻黄——茎秆粗壮如小指,叶片上带着细密的白霜,嗅之辛烈中带着一丝清苦。
“这是‘石麻黄’,生在岩壁向阳处,得火气之精,能散湿毒。”阿楚想起乌木爷爷说过的“物竞天择”,当即采了半筐回去。她按医书所载,将石麻黄与杏仁、生石膏、甘草同煮,取名“麻杏石甘汤”:麻黄散表邪,石膏清里热,杏仁降肺气,甘草和诸药。
第一剂药给了部落里咳得最凶的猎手。他喝下药汤,半个时辰后便大汗淋漓,烧退了大半,虽仍咳嗽,却不再咳血。阿楚又调整了剂量:给孩童用的,石膏减半,加蜂蜜调味;给老人用的,加黄芪补气,防其虚脱。
有个孕妇染了疫,高热不退,咳得肚子发紧。族里的巫祝说这是“邪祟夺胎”,要活祭驱邪,被阿楚拦住:“《胎产书》有云,孕者忌峻攻,当清热不伤胎。”她取石麻黄的根须(性缓而清),配知母、黄芩,煮成温凉的药汁,每两时辰喂一勺。三日后,孕妇热退,胎儿竟安稳如常。
这场瘟疫持续了三个月,靠着麻黄配伍,部落活下来七成人口。阿楚在祭坛前立了块新石碑,刻着“麻杏石甘”四个大字,旁边画着四味药草的模样。石碑历经风沙侵蚀,千年后被考古者发掘时,字迹虽模糊,却仍能辨认出麻黄茎秆的棱状纹路。
第六回 沙狐引途得遇异种 蜜炙酒浸炮制秘传
(《酉阳杂俎·广动植物》佚文:“西域有紫茎麻黄,又名‘沙狐草’,狐食之能避沙毒,人食之疗久咳。”)
瘟疫过后,阿楚总在巡诊时带上一小包麻黄籽,遇着合适的水土便撒下。一日她追着一只瘸腿的沙狐进入峡谷,那狐竟在一丛紫茎麻黄前停下,用前爪扒开沙土,啃食其根。阿楚细看这麻黄:茎秆紫如玛瑙,叶片肥厚,根须盘结如网状,与寻常青茎麻黄截然不同。
她采了几枝回去,按乌木爷爷的法子试药:取茎煎水,辛温之力竟比寻常麻黄柔和,服后不发汗,只觉肺气缓缓舒展。“此乃‘阴麻黄’,生在阴坡,得水土之精,宜治虚人久咳。”阿楚让弟子在旁立了块木牌,牌上画着沙狐的模样,以志其异。
自此,部落的麻黄便分了品类:阳坡青茎者为“阳麻”,发汗最烈;阴坡紫茎者为“阴麻”,平喘最良;湖畔湿地生的红茎麻黄,茎节处有红点,利水消肿尤佳,唤作“水麻”。《河西用药法》后来记载:“三麻分治,阳麻解表,阴麻平喘,水麻消肿,误用则殆。”
阿楚还摸索出更精细的炮制之法。她发现将麻黄用蜂蜜炒制后,辛燥之性大减,温润肺气的功效却增了——蜜是西域难得的珍品,需用沙枣花蜜,文火慢炒,直到麻黄茎秆染上蜜色,咬之微甜,才算是成了。有个老婆婆患了“肺痿”,咳吐涎沫,气短乏力,阿楚便用蜜炙麻黄配阿胶,连服半月,竟能下地纺线了。
酒浸麻黄则是另一种秘法。取秋分后的麻黄籽,泡在马奶酒里,密封七日,每日午时开盖透气。这酒能治关节痹痛——有个牧人常年赶驼,膝盖肿得像馒头,阴雨天疼得打滚,阿楚给他饮了半盏麻黄酒,又用药渣敷膝,三日后便能屈膝了。“酒能引药入经络,麻黄辛散,合之则通痹散寒。”她把这法子刻在牛角上,传给最信任的弟子。
第七回 魂归瀚海灵枝护柩 四象安坟五行布药
(《太平广记·冢墓篇》引《西域异闻》:“楼兰葬俗,必以麻黄置棺,谓其能通阴阳,护魂归天。”)
巴图首领晚年得了“肺胀”,肚子胀得像鼓,喘得不能平躺,口唇发紫。阿楚诊断为“痰浊阻肺,肾不纳气”,用阴麻黄配熟地、五味子,制成膏剂,每日用温酒调服。麻黄宣肺,熟地补肾,一散一收,竟让首领多活了五年。
临终前,巴图攥着阿楚的手说:“我一生仗麻黄活命,死后也要它陪我。”阿楚含泪应下,按乌木爷爷传下的“四象护灵”之法备葬:取夏至阳麻束于东,喻青龙生息;秋分阴麻置于西,仿白虎镇煞;带籽全草放于南,像朱雀展翅;冬藏麻黄根埋于北,若玄武蛰伏。
入殓那日,阿楚在巴图的枕旁放了个陶罐,里面装着他生前常喝的麻黄汤渣,又在棺四角各埋一株完整的麻黄,根茎朝下,茎秆朝上。“《葬经》云:‘麻黄性通,能导魂归墟。’”她对族人解释,“这草通五行之气,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央土藏,能安五脏魂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