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灵枝:罗布泊麻黄传奇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瀚海灵枝:罗布泊麻黄传奇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瀚海灵枝:罗布泊麻黄传奇
下卷:灵枝护魂
第五回 瘟疫突降沙暴酿劫 麻黄配伍力挽狂澜
春分刚过,罗布泊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黑风。黄沙如墨,遮蔽日月三日三夜,待风息沙落,幼泽边缘竟漂来许多腐烂的水鸟尸体。不多时,一种怪病便在部落蔓延——患者先是恶寒发热,继而咳唾脓血,四肢浮肿如泥捏,连最健壮的猎手也卧病不起。
乌木爷爷查看患者舌苔,见其白腻如霜,又摸脉得知浮紧而数,断定是“寒湿疫毒,闭阻肺络”。他想起去年冬藏的麻黄尚在,只是此疫兼夹湿邪,单用麻黄恐难奏效。“湿为阴邪,易阻气机,需温化渗利并行。”老人沉吟半晌,决定用麻黄配生姜以散寒,加白术、泽泻以祛湿,再入少量杏仁降气平喘。
部落的药工阿楚,是乌木爷爷最得力的弟子。她按照师傅的嘱咐,将麻黄去节(因节部发汗过烈),与生姜同煮,待药香四溢时再投入白术。第一剂药给部落里病情最重的祭司服用,半日后果见其汗出热退,只是仍咳脓痰。乌木爷爷又在方中加了少量贝母,“痰为有形之邪,需化痰以助肺气宣通”,三剂后,祭司竟能起身主持祭祀了。
这场瘟疫中,乌木爷爷发现麻黄与不同药物配伍,竟能应对疫症的不同阶段:初起恶寒无汗,用麻黄配桂枝,取“麻黄汤”之意,开表散邪;中期咳喘痰多,加半夏、陈皮,化痰平喘;后期体虚乏力,则用麻黄配黄芪、党参,扶正祛邪。阿楚将这些经验一一记录在羊皮上,字迹被风沙吹得有些模糊,却成了部落最珍贵的医案。
有个孩童染疫后,出现高热惊厥,四肢抽搐。乌木爷爷诊断为“热极生风”,他没有直接用麻黄,而是先以石膏、知母清热,待热势稍减,才加少量麻黄配钩藤,既解余邪,又防风动。“用药如驭马,过则伤人”,老人对围在身边的族人说,“麻黄性烈,需审时度势,当用则用,当止则止。”
瘟疫过后,部落里的麻黄草被视作“救命仙草”。阿楚在乌木爷爷的指导下,带领妇女们将麻黄与艾草混合,制成熏香,每日在帐篷里点燃,“辛温之气能避秽浊”。这种习俗渐渐流传开来,连周边的小部落也来求取麻黄香,罗布泊的麻黄之名,开始随着商旅的驼队传向远方。
第六回 沙狐引路发现秘种 四时炮制各有其法
瘟疫平息后的第一个谷雨,阿楚在巡猎时,发现一只受伤的沙狐总在一片麻黄丛旁徘徊。那丛麻黄比寻常的高出半尺,茎秆呈紫褐色,叶片更厚实。沙狐每次啃食后,呼吸便顺畅许多。阿楚采回几枝,乌木爷爷见了眼睛一亮:“此乃麻黄中的异种,生于阴坡沙隙,得水土之精,性更温而不燥,宜治虚人咳喘。”
为了区分不同品种,乌木爷爷给它们取名:生于阳坡、茎青者为“阳麻”,发汗力强;生于阴坡、茎紫者为“阴麻”,平喘力优;而生于湖畔湿地、茎带红点者,则称为“水麻”,利水消肿之功更着。“天地阴阳,草木亦分,”老人让阿楚在每种麻黄旁立上木牌,“辨明其性,方能对症施药。”
随着用药经验日渐丰富,乌木爷爷摸索出一套麻黄炮制之法。他发现将麻黄用蜂蜜炒制后,辛烈之性大减,温润肺气之功增强,最适合老人和孩童。“蜜制甘缓,能制麻黄之燥,如以柔克刚。”阿楚学着师傅的样子,将麻黄段与炼蜜拌匀,在陶锅里用文火翻炒,直到蜜液被完全吸收,麻黄呈深黄色为止。
夏至时节,部落里的妇人多患水肿,晨起眼睑浮肿,午后足胫肿胀。乌木爷爷用“水麻”与生姜皮、桑白皮同煮,取名“麻杏苡甘汤”。他特别嘱咐,水麻需在烈日下暴晒三日,去除多余水分,方能增强利水之效。有个怀胎七月的妇人也患了水肿,阿楚不敢用麻黄,乌木爷爷却说:“此乃胎气壅滞,非邪实,用炮制后的水麻,少量配伍茯苓,利水而不伤胎。”果然,三剂后肿消,胎儿安然无恙。
秋分这天,乌木爷爷让阿楚将采收的麻黄籽与羊肉同炖。“麻黄籽性温,能温肾纳气,”老人解释道,“秋冬养阴,此时进补,能防冬春咳喘复发。”族里的老人们吃了几顿麻黄籽炖肉,次年开春,往年常犯的咳喘竟轻了许多。阿楚将这些炮制方法、食疗经验都刻在木简上,藏在特制的皮箱里,那箱子渐渐装满,成了部落的“医药宝典”。
第七回 生死相依灵枝护魂 葬礼惊现药草玄机
昆莫首领日渐衰老,那年霜降后,便常咳不止,夜不能寐。乌木爷爷诊断为“肺肾两虚”,用阴麻配伍熟地、五味子,制成膏剂,每日清晨用温酒调服。“麻黄宣肺,熟地补肾,一宣一补,使肺气降而肾气纳。”三个月后,昆莫的咳喘大为减轻,甚至能亲自带领族人祭祀了。
然而岁月不饶人,次年芒种,昆莫终究还是去了。按照部落习俗,要为逝者准备随葬之物。阿楚提议:“首领一生受咳喘之苦,全赖麻黄缓解,不如将最好的阳麻、阴麻各一束,随葬墓中,护佑他在另一个世界呼吸顺畅。”
乌木爷爷沉思片刻,点头应允:“麻黄生于天地间,得日月精华,既能活人,亦能安魂。且其性辛散,能通阴阳之路。”他亲自挑选了三束麻黄:一束是夏至采收的阳麻,代表生生不息的阳气;一束是秋分采收的阴麻,象征收敛安宁的阴气;还有一束是带着籽实的全草,寓意生命的延续。
下葬那日,乌木爷爷在墓坑四角各埋一株完整的麻黄,根茎朝下,茎秆朝上。“此为‘四象护灵’,”他对族人说,“东青龙主生,西白虎主杀,南朱雀主升,北玄武主藏,麻黄通四象之气,能保亡灵安宁。”他还在昆莫的枕旁放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麻黄汤的药渣,“此乃生前救命之物,带往冥界,亦能驱邪避秽。”
阿楚注意到,乌木爷爷在摆放麻黄时,特意按照五行方位:东方放带叶的青茎麻黄(属木),南方放晒干的红茎麻黄(属火),中央放蜜制的黄茎麻黄(属土),西方放带籽的白茎麻黄(属金),北方放新鲜的黑根麻黄(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脏与之应,”老人解释道,“麻黄通五行,能安五脏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