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本草纲目·麻黄考》下卷:典籍铸魂,传说归尘,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种“正文载实证,注文存传说”的处理,如同一棵树:主干是经得住检验的药理,枝叶是摇曳的民间记忆,既挺拔,又丰茂。

第八卷 定稿成书,草木有终

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的“麻黄”条目终于定稿。李时珍站在书案前,看着蝇头小楷写就的全文,字字如刻:

“【释名】麻黄。《别录》曰龙沙,俗名麻烦草。时珍曰:其味麻,其色黄,故名。龙沙者,言其生沙碛中,如龙潜于沙,遇风则兴也。

【集解】《唐本草》曰:出河西及陇西,今处处有之。时珍曰:生向阳山坡,茎青而黄,中空有节,叶细如针,根紫黑。霜降后采茎,去根节,阴干。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本经》)。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别录》)。

【发明】时珍曰: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然其性烈,若表虚有汗者忌之,正如民间所谓‘麻烦草’,误用则耗气亡阳,不可不慎。仲景麻黄汤用之,必配桂枝、甘草,制其燥也;蜜炙则缓,润肺而不泄,此炮制之妙。

【附方】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治太阳伤寒,无汗而喘……”

他抚摸着纸页,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狼牙山的风雪,扬州的药铺,蕲州的药圃;想起耿伯的疤痕,药工的争论,醉汉的悲剧;想起那些或荒诞或质朴的传说,最终都化作条目中的“俗名”“发明”,如盐入汤,不见其形,却增其味。

建元进来时,见他正往条目中添一句:“民间有‘张骞带麻黄’之说,未见史载,然其出西域,故附于此,以备参考。”便问:“先生既不信传说,为何还要提及?”

李时珍望向窗外,夕阳正照在麻黄茎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医书如镜,既要照见草木的本真,也要照见人的生活。”他缓缓道,“百姓在传说里藏着用药的痛与悟,我若删去,便是断了这根连接草木与人间的线。但正文里,我只写我亲眼见、亲手验的——这便是‘信其有验者,笔之于书;疑其无据者,存之于注’。”

他想起年轻时见过的一位老药农,说麻黄“开花时会引来青鸟,青鸟衔过的麻黄,药效更灵”。这显然是传说,但他知道,老药农说这话时,眼里的虔诚,与他自己对着古籍考证时的严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草木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

万历二十四年,《本草纲目》刊行。当各地医者翻开麻黄条目,看到“味麻色黄故名”的释名,读到“误用则生麻烦”的注解,或许会想起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但他们更会记住,那个青衫医者,如何在传说与实证之间,为这株刚烈的草木,写下了最沉静的注脚。

而蕲州的麻黄,依旧在岁岁枯荣里,听着新的歌谣,看着新的药农,把自己的麻与黄,写进更多人的生命里——就像李时珍当年希望的那样,草木无言,却因一部书,与人间的缘分,生生不息。

(下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