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的晚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章 赵燕之役,秦梦长歌,率真的晚晴,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而,赵军的骑兵训练有素,反应敏捷。他们身着重甲,手持盾牌,灵活地驾驭着战马,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波又一波的箭雨。只见他们或俯身躲避,或用盾牌格挡,甚至还有一些骑兵直接挥动兵器,将飞来的箭矢击飞。尽管燕军的弓箭攻击十分密集,但赵军依然毫发无损,继续气势汹汹地朝着燕军冲杀过来。
“杀!”此时,赵军中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原来是李牧亲自率领着一队精锐骑兵,如同一股黑色旋风般疾驰而至。他手中那杆长枪闪烁着寒光,舞动得虎虎生风,枪尖所到之处,鲜血四溅,燕军士兵纷纷惨叫着倒下。李牧的枪法凌厉无比,每一枪刺出,都精准地命中目标要害,瞬间夺走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他的英勇冲锋和强大武力的鼓舞下,赵军士气如虹,个个奋勇杀敌,攻势越发凶猛。
乐意望着眼前逐渐溃败的燕军防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绝望。他深知,这场战斗已无力回天,燕军败局已定。但身为一军之主,他必须做出最后的决断。经过一番痛苦挣扎,他终于艰难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撤!全体将士,速速撤退!保存实力,以待来日再战!”听到这个命令,原本还在苦苦支撑的燕军士兵们如梦初醒,纷纷转身向后狂奔而去。战场上顿时尘土飞扬,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混乱不堪……
燕军面对赵国军队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只能不断退缩防御,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阻挡赵军凌厉的进击。赵国军队士气如虹、锐不可当,他们一路高歌猛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克燕国的众多城池。
此刻,燕王喜正焦急万分地待在王宫之中。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房间内来来回回地踱步,双手死死地紧握在一起,由于过度用力,指关节都已经微微泛白。只见他面色苍白如纸,嘴唇也止不住地颤抖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突然,燕王喜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猛地停下脚步,大声喊道:“来人呐!快快派人去给丹儿送信,让他务必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秦国出兵援助咱们燕国!如今燕国已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这恐怕是我们最后的一线生机啦!”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惊恐与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更是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滚落下来,瞬间就将面前的桌案浸湿了一大片。
另一边,燕国的使者不敢有丝毫耽搁,一路上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秦国。而此时此刻,燕太子丹正在自己的府邸当中安静地读着书。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紧接着便是下人的通报声:“启禀太子殿下,燕国使者求见!”听到这个消息,燕太子丹的心头不由得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
片刻之后,那名使者跌跌撞撞地冲进了屋子,甚至来不及行礼,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然后放声大哭起来:“太子殿下啊,出大事儿了呀!赵国派遣李牧率领大军攻打咱们燕国,我军根本抵挡不住,现在已经是节节败退,眼看着燕国就要亡国啦!大王特意命令小人前来向您求救,请太子殿下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说服秦王派兵前来相助啊!”
燕太子丹原本面色红润,但就在听到那则惊人消息的刹那间,他的脸色仿佛被一层寒霜覆盖,瞬间变得煞白无比,毫无血色。手中紧握的竹简也像是突然失去了支撑一般,“啪”的一声脆响后,直直地掉落在冰冷的地面上。
他猛地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扶起倒在地上的使者,声音因为过度紧张而略微颤抖着,焦急万分地追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快快如实道来!莫要隐瞒半分!”
只见那使者满脸惶恐之色,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他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地开始讲述起赵国进攻燕国的整个经过。
燕太子丹越听越是心惊胆战,心中犹如有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在不断肆虐,让他坐立难安。待到使者终于叙述完毕,他甚至连身上凌乱不堪的衣服都顾不得整理一下,便如同一只离弦之箭般匆匆向王宫奔去,一心只想尽快求见秦王嬴政,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此刻,秦王嬴政正端坐在书房之中,神情专注地埋头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救灾事务。他紧蹙着双眉,目光犀利地扫视着案几上那一摞摞来自全国各地的灾情文书,这些文书就好似一座座沉重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正当嬴政全神贯注于眼前工作之时,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切的脚步声和侍从通报燕太子丹求见的声音。他先是微微一愣,似乎对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感到有些意外,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略作思索之后,缓缓开口说道:“宣他进来吧。”
燕太子丹神色匆匆地踏入那古雅而庄重的书房,只见他步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燕国万千百姓的期望与重托。进入书房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行起了最为隆重的大礼参拜之仪。待起身时,他缓缓抬起那张原本俊朗却此刻满布忧虑之色的面庞,眼眶微红,眼角竟还隐隐可见泪光在闪烁不定。
\"秦王陛下啊!燕国如今已然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可谓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已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国趁着秦国遭受天灾之际,派遣其名将李牧率领大军悍然攻打我国。燕国的军队面对如此强敌根本难以抵挡,只能节节败退,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敌手,无数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们在战火中饱受摧残,惨遭无情屠戮,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呐!在此万难之时,恳请陛下您能够顾念秦燕两国多年来结下的深厚情谊,大发慈悲,速速出兵援助燕国,拯救燕国于水火之中,解救燕国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吧!\"言罢,燕太子丹再次重重地磕头在地,那额头撞击地面发出的沉闷声响,宛如燕国在痛苦地低声呻吟,声声泣血,令人闻之心酸。
此时,端坐在书桌后的嬴政微微皱起眉头,慢慢地放下手中正阅读着的竹简,然后身体向后倚靠在椅背之上,一双深邃如渊的眼眸凝视着眼前这位心急如焚的燕太子丹。他沉默不语,似乎在心中权衡着各种利弊得失。许久过后,方才缓缓开口道:\"秦国如今亦面临着严重的灾荒,国内处处皆是饥民饿殍,百姓们生活困苦不堪,自身尚且难保、自顾不暇啊。我身为秦国之君,首要责任便是照顾好本国的子民,又怎能轻率地调兵遣将去支援他国呢?\"
燕太子丹心头猛地一揪,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急忙拱手施礼,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明鉴啊!那赵国向来心怀叵测、狼子野心,倘若让他们此番顺利吞并了燕国,其势力必然会急剧膨胀。到那时,赵国就犹如一头凶猛的巨兽,对秦国造成巨大威胁,日后必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呐!所以说,现在拯救燕国,实际上就是在为秦国的长远未来未雨绸缪、深谋远虑呀。恳请陛下务必深思熟虑,再三斟酌此事!”
嬴政听闻此言,剑眉微蹙,左手不自觉地伸出食指,轻轻地敲击着座椅的扶手。他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眸中,此刻正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仿佛正在内心深处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
燕太子丹眼见嬴政面露迟疑之色,心知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于是赶忙趁热打铁,进一步说道:“陛下圣明,燕国虽然地域狭小,国力相对较弱,但一直以来都与秦国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此次若是秦国能够仗义援手,及时施以援助,燕国上下定会对陛下的大恩大德感恩戴德,没齿难忘。日后一旦秦国有所需求,燕国定然会毫不犹豫地倾尽全国之力,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哪怕肝脑涂地,也绝无怨言!”
嬴政终于抬起头来,目光直直地凝视着眼前的燕太子丹,沉默片刻后,才缓声开口道:“你所说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然而出兵征战乃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切不可轻率行事。这样吧,待朕召集朝中群臣共同商讨之后,再做出最终的决策。你暂且先行返回,安心等待消息便是。”
燕太子丹心急如焚地站在宫殿内,尽管内心无比焦躁,但理智告诉他此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恭恭敬敬地再次向着王座之上的嬴政行了一个大礼,言辞恳切地道:“多谢陛下!恳请陛下能尽快做出决定啊。现如今,燕国的百姓们正处于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境地之中,他们整日翘首以盼,期盼着强大的秦国能够伸出援手,给予他们救助和希望。”
话毕,燕太子丹缓缓起身,眼中满含期待与哀求之色,深深地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嬴政之后,这才转身离去。而随着燕太子丹的离开,偌大的宫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只剩下嬴政独自一人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王座之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嬴政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着当前复杂的局势。他心里很清楚,秦国目前自身也是困难重重。持续不断的灾荒已经使得国内民生凋敝,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军队的粮草供应也因为这场天灾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影响到秦军的战斗力。然而,就在秦国自顾不暇之时,赵国却对燕国虎视眈眈,大有一举吞并之势。倘若赵国当真成功吞并了燕国,那么其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增强,势力也将会急剧膨胀起来。届时,赵国对于秦国来说无疑将成为一个更为强大且具有威胁性的对手。
想到此处,嬴政只觉得一阵头疼欲裂。沉默良久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般开口对着身旁侍立的侍从沉声喝道:“来人呐,速去传丞相李斯进宫面圣!”
侍从得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应诺一声便匆匆退下前去传唤李斯。没过多久,只见李斯脚步匆忙地一路小跑而来,待来到书房门口时,先是整了整衣冠,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迈步走了进去。见到嬴政后,李斯连忙跪地行礼,口中高呼万岁。行完礼后,他便垂手而立,静静地站立在一旁,等候着嬴政的进一步指示。
“李斯,燕国使者前来求救,你怎么看?”嬴政看着李斯,问道。
李斯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谨慎考虑。秦国如今受灾,国力受损,贸然出兵,恐会加重国内负担。但赵国若吞并燕国,实力大增,日后必成秦国的心腹大患。臣建议,可先派少量军队屯兵赵国边境,虚张声势,威慑赵国,同时观察局势的发展。若赵国有所忌惮,退兵回国,那自然是最好;若赵国仍执意进攻,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打算。”
嬴政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建议不错。那就派蒙武领军,率领三万秦军屯兵赵国边境。记住,此次行动,以威慑为主,不可轻易与赵军交战。”
“遵旨!”李斯领命后,退了下去。
蒙武领命后,迅速集结秦国军队,向着赵国边境进发。一路上,秦军纪律严明,步伐整齐,如同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寒风中,秦军军旗烈烈作响,士兵们的脸上洋溢着坚毅的神情,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不几日,秦军便在赵国边境扎下营寨。营寨中,士兵们各司其职,巡逻的、放哨的、修整兵器的,一切都井然有序。蒙武站在营帐前,望着赵国的方向,心中暗暗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赵国边境的百姓看到秦国大军压境,顿时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他们纷纷收拾细软,拖家带口,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赵王得知消息,正在大殿上大发雷霆:“嬴政竟敢插手此事!他秦国自身都难保,还敢来管我赵国的闲事!他以为他是谁?”他猛地一脚踢翻了身旁的椅子,椅子倒地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仿佛是他愤怒的宣泄。
“大王息怒!”郭开连忙上前,谄媚地说道,“秦国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他们国内受灾严重,自顾不暇,哪有实力与我们赵国对抗?”
“哼,可不能掉以轻心。”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秦国此举,必有深意。我们如今在燕国作战,若秦国从背后偷袭,我军恐腹背受敌,形势危急。还望大王三思。”
赵王脸色铁青,他握紧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咬着牙,心中满是不甘,但又深知形势危急。他来回踱步,思考了许久,最终无奈下令:“传我命令,让李牧撤兵!”这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仿佛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愤怒。
李牧接到撤兵的命令,心中虽有万般不甘,但君命难违。他望着已经攻下的燕国武遂、方城等城池,长叹一声:“可惜了,本可再进一步,成就一番更大的功业。”但他还是率领赵国军队缓缓退回赵国境内。退兵途中,李牧心中五味杂陈,看着士兵们疲惫的身影,他知道,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失败,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燕国得知赵国撤兵的消息,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庆祝,仿佛重获新生。燕太子丹再次进宫向嬴政道谢,他满脸感激,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多谢秦王陛下出手相助,燕国得以解围,丹感激不尽。此恩此德,丹没齿难忘!陛下的大恩大德,燕国必将世代铭记,永传佳话。”
嬴政看着燕太子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燕丹,你可欠我一个人情,日后可得还我。”
燕太子丹连忙笑着应道:“陛下放心,丹定会铭记今日之恩。日后若陛下有需,丹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哪怕是肝脑涂地,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嬴政微微点头,说道:“好,本王记住你的话了。你先回去吧,好好安抚燕国百姓,休养生息。”
燕太子丹行礼后,退了出去。嬴政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这场秦燕之间的援助,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军事行动,实则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政治考量。嬴政心中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一次的决策都将影响着秦国的未来走向。而燕太子丹,这位燕国的未来储君,与他之间的这一份人情,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