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仙草记:铁皮石斛为首之由来》(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藏仙草记:铁皮石斛为首之由来》(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
唐开元年间,终南山紫阁峰的云雾里,藏着七十二座道观。其中最隐秘的“太素观”,正进行着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编纂——百位高道围坐于八卦炉旁,将历代道门典籍、仙方、灵草记汇总,欲成一部集大成的《道藏》。观主玄真子,白发垂肩,双目如潭,手中常握一卷泛黄的《仙草录》,却总在“灵草品第”一页驻足。
“草木有灵,然能称‘首’者,需具三德:一曰得天地之精,二曰合阴阳之序,三曰助修炼之阶。”玄真子抚着竹简轻叹,“人参补元气,却性温易燥;灵芝安神魂,偏滋腻难化。遍寻典籍,竟无一味能兼三者。”
炉中丹火忽明忽暗,映着他眉心的褶皱——玄真子修炼“九转内丹”已至第七转,却因“心火过炽,肾水不足”,每逢月圆便喉干舌燥,丹田气脉如乱麻,这正是道门修炼的“水火不济”之劫。他望着窗外崖壁上的云雾,忽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终南深处,有石上草,茎如铁线,胶似凝脂,或能解此劫。”
第一回 丹劫难解寻真草,石缝初逢铁皮仙
玄真子的丹房在紫阁峰的“洗心崖”,崖下是万丈深渊,崖上生满古松,松间云雾常如白绸缠绕。他每日寅时打坐,引气入丹田,可气行至膻中便滞涩难前,舌尖发麻,额上渗着冷汗。弟子明心递上参汤,他却推开来:“燥火未平,补阳如添薪。”
这日,他循着师父遗言,拄着桃木杖深入终南腹地。越往深处,云雾越浓,石崖如墨,缝隙间偶有藤蔓垂落,却无半分草木清气。行至“锁龙谷”,忽闻崖上传来清冽之气,似冰泉滴玉,又似寒梅初绽。抬头时,只见数十丈高的铁青崖壁上,石缝中嵌着一簇草:
茎似铁皮锻造,紫黑中泛着金属光泽,节如铁环相扣,每节都裹着一层银霜;叶呈披针形,边缘如刀削,却在叶尖凝着一滴露珠,风吹过,露珠坠而不落,顺着叶背滑入茎节,竟被那层银霜吸了去;根须如银丝,死死扒着石缝里的青石,似在汲取石中精魄。
“此草生在阴崖,得水之精;茎带铁色,得金之气;叶承日光,得火之华;附石而长,得土之厚;生于石缝,得木之柔。”玄真子心头剧震,五行俱全,正是道家“五行相生”之象!他攀岩而上,指尖触到茎节,一股凉意直透骨髓,却不寒冽,反倒如清泉润过干涸的河床。
采下三茎,他在崖边寻了块平整青石,用山泉水洗净。铁皮石斛的茎被折断时,竟有琥珀色的胶质涌出,牵丝半寸不断,落在石上,很快凝成半透明的珠。玄真子取一节含在口中,初觉微苦,片刻后,一股甘润之气从喉头漫至丹田,原本躁动的气脉竟如被驯服的游龙,缓缓流转。他打坐半个时辰,竟首次气通三焦,眉心的燥火也消了大半。
“师父诚不欺我!”他对着崖壁深揖,“此草非仅草木,实乃石之精、云之魂!”
第二回 三试神效证仙品,道门初传铁皮名
回到太素观,玄真子将铁皮石斛悬于丹炉旁,每日取一茎,或煮茶,或捣汁,或与茯苓同煎。七日之后,他打坐时丹田气脉再无滞涩,月圆之夜的喉干舌燥竟也消失了,连鬓边的白发都生出几缕青丝。
弟子明心见师父气色大变,问道:“师父,此草何名?竟有如此神效?”
玄真子望着那紫黑如铁的茎:“生于石上,茎似铁皮,便称‘铁皮石斛’吧。你看它茎节如环,锁得住元气;胶质如脂,填得满虚空,正是‘固精益气’的灵物。”
恰在此时,观中老道士虚谷子修炼“辟谷术”过久,气血亏虚,视物昏花,连经卷上的字都看不清。玄真子取铁皮石斛五钱,配伍枸杞三钱、女贞子二钱,煎成“明目汤”。虚谷子饮三日,眼目渐明;半月后,竟能在月下诵读《道德经》,连声道:“这汤入口甘润,入目清凉,似有灵气在眼眶里转!”
又有年轻道士清阳,练“外丹”时不慎被丹火灼伤肺腑,咳嗽不止,痰中带血。玄真子单用铁皮石斛捣汁,兑入晨露,让他每日服三盏。不出十日,清阳咳嗽渐止,面色也从蜡黄转为红润。他捧着空碗道:“弟子服时,觉一股清气从喉咙直入肺腑,像有玉露在洗肺叶,太神了!”
消息很快传遍终南道门。重阳宫的道长专程来访,取铁皮石斛回去试验:有修炼“周天功”者,服后气脉流转更快;有打坐时杂念难消者,饮其茶后心渐澄明;连常年闭关的老道长,都觉精力倍增,原本需要三日才能完成的“存思”仪式,一日便可做完。
众道士齐聚太素观,对着铁皮石斛焚香礼拜。玄真子取出《仙草录》,在空白页写下:“铁皮石斛,生终南铁青崖,得石之精、云之润、日之光,茎如铁,胶如脂。能补先天之精,固后天之气,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实乃修炼第一助缘。”
第三回 论道终南辩品第,三德俱全冠九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