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仙草记:铁皮石斛为首之由来》(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道藏仙草记:铁皮石斛为首之由来》(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开元十七年秋,《道藏》编纂进入“灵草品录”环节。百位高道围坐于太素观的“聚仙堂”,堂中摆着九种公认的仙草:人参、灵芝、冬虫夏草、何首乌、雪莲、茯苓、苁蓉、天麻,还有玄真子带来的铁皮石斛。
“历代仙草,皆以人参为首,因其‘大补元气’,能救危亡。”重阳宫的清玄道长率先开口,指着盆中人参,“你看它形若人形,得土之全气,当为九仙之首。”
玄真子摇头:“人参补阳有余,滋阴不足。修炼者忌‘偏阳’,若元气过盛而阴液不继,反生燥火之劫。”他取过铁皮石斛,“此草生于石上,得阴;承日光长,得阳,阴阳本就合一。服之不燥不腻,补而不滞,恰合‘丹道贵和’之理,此其一德——合阴阳之序。”
青城山的玉阳道长抚须道:“灵芝能通神,安神魂,助入定,当为首。”
“灵芝需生于腐木,得浊气滋养;铁皮石斛却生在青石缝,饮云雾,食石髓,得天地清阳之气。”玄真子折断石斛茎,胶质如银丝牵出,“你看这胶质,是天地灵气所凝,服之能填精补髓,非仅安神,更能助‘炼精化气’,此其二德——得天地之精。”
崂山来的海蟾子道长追问:“那‘助修炼之阶’呢?”
玄真子笑而引众道至丹房,取来三位道士的修炼日记:虚谷子的日记写“服石斛三月,目能见鬼神(注:指修炼中出现的‘内视’之象)”;清阳记“气通周天,比往日快三倍”;连玄真子自己也写下“内丹九转,第七转瓶颈已破,丹田气海如渊”。
“人参补后天之气,灵芝安已乱之神,唯铁皮石斛,能补先天之精,固未耗之气,助修炼者步步精进,从‘筑基’到‘金丹’,皆可倚仗。”玄真子环视众人,“三德俱全,非它莫属。”
众道长沉默良久,清玄道长起身一揖:“玄真子所言极是。我辈修炼,求的是‘长生久视’,非仅治病救命。铁皮石斛合于道,通于天,当为九仙之首。”
第四回 笔载道藏传千古,铁皮仙草始扬名
编纂《道藏》的最后一夜,太素观的油灯亮至天明。玄真子执狼毫,在“灵草部”的首页写下:
“中华九大仙草:铁皮石斛为首,人参、灵芝、冬虫夏草、何首乌、雪莲、茯苓、苁蓉、天麻次之。
铁皮石斛者,石上之精也。生于悬崖石缝,得云雾之润,承日月之华,茎如铁皮,胶似凝脂。性甘微寒,入肾、胃二经,能滋阴降火,填精补髓,固精益气。修炼者服之,可平心火,滋肾水,使阴阳相济,水火既济,助内丹速成,轻身延年。其德合于道,其灵通于天,故列九仙之冠。”
写完,他将铁皮石斛的图谱绘于旁:茎节如环,叶似披针,根如银丝,注上“辨真法:色紫黑如铁,折之有胶丝,嚼之甘润留喉”。
百位高道传阅后,皆在文末加盖道印。当《道藏》誊抄完毕,送往长安太清宫时,铁皮石斛“九大仙草之首”的名号,也随着经卷的流传,从终南山传遍天下。
玄真子站在洗心崖上,望着铁青崖壁上的铁皮石斛,它们在云雾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着人间的认可。他知道,从此,这石上仙草不再是终南深处的隐秘,它将走进万千道观的丹房,成为道士们修炼的“灵草伴侣”;它的名字,将与《道藏》一同,在岁月中沉淀为道教养生的符号。
而关于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有人为寻它深入险崖,有人仿其生长之法尝试栽培,有人将其融入丹方,炼出更温和的“铁皮丹”……云雾深处的铁皮石斛,正从一株草,渐渐成为一种信仰。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通过玄真子遇丹劫、寻得铁皮石斛、验证其“三德”(得天地之精、合阴阳之序、助修炼之阶)、最终被《道藏》列为九大仙草之首的情节,展现铁皮石斛从山间草木升华为道教灵草的过程。融入道教修炼、内丹理论、典籍编纂等元素,突出其“阴阳调和”“助道修炼”的核心特质,为下卷“铁皮石斛的传播与影响”铺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