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草仙踪:石斛的风霜与温情》(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九草仙踪:石斛的风霜与温情》(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六回 药炉初沸显奇功,活络扶元见真章
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三个春天,秦德明带着精心炮制的石斛干货,参加了省里的中医药博览会。展台上,崖生石斛的粗壮茎节泛着琥珀光,树生石斛的细长枝条缠着金丝,旁边摆着刚榨出的石斛汁,清冽如泉——这是他按爷爷传的古方改良的“鲜汁饮”,据说能“通经活络扶元”。
一位戴着金边眼镜的老中医,拿起一节铁皮石斛,放在鼻尖轻嗅:“这是鹰愁涧的‘雾眼’石斛吧?胶质厚,带着岩韵,难得。”
“老先生好眼力!”秦德明递上石斛汁,“您尝尝,这是今年的新汁。”
老中医抿了一口,闭目片刻,忽然睁开眼:“好!生津快,回甘久,比我在同仁堂见的还好。我有个病人,中风后半身不遂,喝了半年汤药都没起色,能不能给我留点,试试配伍?”
秦德明爽快答应。三个月后,老中医特意打来电话,声音激动:“德明!奇迹!那病人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方子就是以你的石斛为主,配了当归、地龙,果然‘通经活络’,扶了他的元气!”
消息传开,合作社的石斛成了“香饽饽”。秦德明却没涨价,他说:“爷爷说,仙草要济世,不能只为赚钱。”他还在合作社办起“石斛学堂”,教山民辨认石斛品种,传授炮制技艺:“鲜条榨汁最养胃,烘干打粉宜补气血,泡酒饮用能活络——得让仙草的力气用在对的地方。”
有次,城里来的企业家想高价买断合作社的石斛,秦德明摇摇头:“这草是武陵山的,得留在山里,养活着乡亲们。”他指着窗外正在晾晒的石斛,“您看它们,一簇簇长在一起,才长得旺,人也一样,抱团才能把日子过红火。”
第七回 药宗溯源寻奇迹,神话流转续新篇
老中医的病人康复后,一位研究中医药史的教授找到了秦德明。“小伙子,你这石斛,可能藏着‘药宗奇迹’呢。”教授带来一本泛黄的《本草秘录》,里面记载着唐代药王孙思邈用石斛“治消渴、健体魄”的案例,“书上说,‘九草之中,石斛为魁,得之可强体长生’,这不就是‘九草首仙’吗?”
两人沿着《本草秘录》的线索,在武陵山深处的一座古寺遗址,发现了明代药农刻在石碑上的石斛炮制法:“取崖生石斛,与山参、枸杞同蒸,九蒸九晒,得‘回魂丹’,可补气血、充盈五脏。”石碑旁,还残留着几株野生石斛,茎节粗壮,与秦德明在鹰愁涧见到的如出一辙。
“这才是‘药宗奇迹’的根啊!”秦德明望着石碑,忽然明白,祖辈传下的不仅是采药技艺,更是与自然相守的智慧。他按古方改良,开发出“九制石斛膏”,用现代工艺保留药效,又不失古法的温润。
关于“媚娘神话,不老容颜”,当地老人们也有传说:武则天曾派人到武陵山采石斛,每日煎汤饮用,年过花甲仍面色红润。秦德明虽觉得神话夸张,却在实验中发现,石斛多糖确实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合作社因此开发了“石斛护肤霜”,用鲜汁提取精华,山民们用了都说:“脸上的皱纹淡了,像喝了仙水。”
有位城里来的女演员,试用后特意跑来云雾寨,对着古榕下的石斛花拍照:“这哪是草药,是老天爷赏的驻颜丹啊!”她的照片发在网上,引来无数人询问,秦德明的合作社第一次有了“网红产品”。
第八回 产业链上写新篇,润泽苍生暖意传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秦德明的合作社不再只是卖原材料。他请来了食品工程师,开发出石斛饼干、石斛花茶、石斛果冻,连包装都印着武陵山的崖壁和古榕,上面写着“六合精华凝此味”。
“德明哥,咱的石斛饼干进城里超市了!”负责销售的山民拿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山里人靠山吃山,如今靠着石斛,不少家庭盖了新房,孩子们能去县城上学,连最偏僻的鹰愁涧村,都通了水泥路。
秦德明却没忘了“润泽苍生”的初心。他在合作社设立“义诊日”,每月请老中医来给山民免费看病,用石斛配伍治病,分文不取。有个患胃溃疡的贫困户,吃了半年石斛养胃汤,病好了,还成了合作社的采茶工,逢人就说:“是石斛给了我第二次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