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川芎的使用和炮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生用:“辛散力强,主头痛、风湿”;
- 酒炒:“引药上行,增强活血止痛,治巅顶头痛、胸痹”;
- 醋炒:“入肝经血分,增强止血作用,治妇人崩漏”;
- 盐炒:“引药入肾,治肾虚头痛”(后世应用较少)。
清代**《炮炙大法》**《修事指南》进一步规范炮制工艺,强调“酒炒川芎,需用黄酒拌匀,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并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将川芎炮制纳入标准化流程。临床应用上,川芎被广泛用于“血瘀证”的各个领域,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以川芎配伍活血药,治胸中血瘀;傅山《傅青主女科》则用其治“产后血晕”,均以酒制川芎为主,凸显其“活血不耗气”的炮制优势。
六、近现代:炮制标准化与临床应用拓展
民国至现代,川芎的炮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科学化与标准化。1963年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川芎的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生川芎);“取川芎片,照酒炙法炒干”(酒川芎),明确酒炙的工艺(黄酒用量、炒制温度)及质量要求(色泽加深,微具酒气)。
临床应用上,基于现代药理研究(如川芎嗪的活血作用),川芎的应用从传统的头痛、妇科,扩展至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炮制后的酒川芎因“活血力强而辛燥性缓”,成为临床主流炮制品;生川芎则多用于外感头痛、风湿痹痛(取其辛散祛风之性)。
总结:川芎使用与炮制的演变趋势
1. 名称演变:从“芎藭”到“川芎”(宋代后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体现了“道地性”对药物命名的影响;
2. 炮制发展:从简单净制→辅料炮制(酒、醋等)→工艺标准化,核心逻辑是“减毒增效”“引药归经”,使药性更贴合临床需求;
3. 临床应用:从早期的“祛风止痛”为主,到“活血行气”的全面认知,再到现代心脑血管领域的拓展,其功效的挖掘始终与炮制方法的优化相辅相成。
川芎的历史演变,本质上是中医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典型缩影,其炮制与使用的经验至今仍指导着临床,成为中药“炮制影响药效”的经典范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