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川芎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五、李时珍(明代,着《本草纲目》)
李时珍系统总结川芎功效,提出“川芎,血中气药也……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本草纲目》),明确其“双向调节”特点,并拓展其在跌打、疮疡中的应用。
- 概括其主治:“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涵盖风证(头痛、痹痛)、血证(血瘀、血虚)、气证(气滞、气逆)。
- 临床应用:推荐用川芎配当归、桃仁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乳香、没药治“疮疡肿痛,气血凝滞”,强调其“活血而不峻,行气而不燥”的优势。
六、王清任(清代,“活血化瘀派”代表,着《医林改错》)
王清任善治瘀血证,将川芎作为“活血行气”的核心药物,与桃仁、红花等配伍,增强逐瘀之力,尤重其“行气以促瘀散”的作用。
- 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胸痛、头痛日久不愈,或呃逆不止”。方中川芎与桃仁、红花、当归配伍,既活血破瘀,又行气止痛,针对“血瘀兼气滞”,缓解“血行不畅则气亦阻滞”的病理,使瘀血去而气机通。
- 通窍活血汤:治“头面瘀血,脱发、耳聋、白癜风”。川芎与麝香、赤芍、生姜配伍,借其“上行头目”之性,引诸药达头面,散局部瘀血,体现“活血需行气,气行则血行”。
总结:名医应用的共性与特色
历代名医对川芎的应用,均围绕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核心,但随学术思想各有侧重:
- 张仲景重“调和气血”,用于妇科及杂病;
- 孙思邈、李东垣偏“祛风通络”,兼顾补虚;
- 朱丹溪聚焦“头痛专药”,强调辨证配伍;
- 李时珍系统总结其“双向作用”(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 王清任则强化“活血行气”,服务于瘀血证治疗。
这种多样性既体现了川芎功效的广泛性,也反映了中医“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的灵活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