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川芎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川芎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历代名医基于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核心功效,结合自身学术思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应用经验,其使用场景涵盖内、外、妇、儿等多科,以下为主要名医的应用特点及典型案例:
一、张仲景(东汉,“医圣”,着《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善用川芎调和气血、通经止痛,尤其在妇科与杂病中,将其与养血、温通药物配伍,体现“治血先调气”的思路。
- 温经汤(《金匮要略》):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方中川芎与当归、芍药、桂枝配伍,既活血通经以祛瘀,又助桂枝温通散寒,针对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证,川芎在此“行气以促血行”,使补而不滞。
-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治“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川芎与当归、白芍、茯苓等配伍,活血养血兼调肝脾,针对血虚兼湿阻之腹痛,川芎辛散行血,缓解“血滞作痛”,同时助白芍柔肝止痛,体现“气血同调”。
二、孙思邈(唐代,“药王”,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重视川芎在中风、痹证及妇科中的应用,强调其“祛风通络、活血通经”之功,常与祛风、补虚药配伍。
- 治疗中风:在“大秦艽汤”(后世化裁自《千金方》思路)中,川芎与秦艽、羌活、当归等配伍,治“中风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借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性,祛风通络兼养血,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妇科调经:《千金要方》载“川芎汤”(川芎、当归、芍药、桂心等),治“产后血晕,心闷不识人”,川芎活血散瘀,配合桂心温阳,缓解产后瘀血阻滞、气机逆乱之证。
三、李东垣(金代,“脾胃派”代表,着《脾胃论》)
李东垣重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善用川芎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兼顾“升阳”与“祛邪”,尤其在内外伤鉴别及痹证中应用突出。
-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治“风湿在表,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方中川芎与羌活、独活、藁本配伍,借其辛温之性祛风胜湿,同时“行气以助湿化”,且川芎“升阳达表”,符合东垣“升举清阳以祛浊阴”的思路,适用于外感风湿兼脾胃不足者。
- 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腹胁满闷,短气”,川芎与柴胡、升麻、当归配伍,既助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又活血行滞,防止脾胃虚弱导致的“气滞血瘀”,体现“补而不滞”。
四、朱丹溪(元代,“滋阴派”代表,着《格致余论》)
朱丹溪提出“头痛须用川芎”(《丹溪心法》),强调川芎为头痛要药,且根据证型配伍,兼顾“祛风”与“养阴”,避免其辛燥伤阴。
- 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配羌活、细辛(如川芎茶调散思路),风热头痛配菊花、石膏,风湿头痛配苍术、防风,借川芎“直达头面”之性,引诸药入经,增强止痛之力。
- 内伤头痛:血虚头痛配当归、熟地(如加味四物汤),瘀血头痛配桃仁、红花,痰湿头痛配半夏、天麻,尤其提出“川芎辛散,若阴虚火盛头痛,需少用并配玄参、生地”,体现其“滋阴降火”思想,制约川芎燥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