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济世录》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龙沙济世录》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等小石头给他端来第二碗药汤时,石三已经能坐起来了。他又喝了一碗,这次出汗更多了些,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精神好了很多,甚至有了点饿意。
“小石头,给爹拿个窝头。”他笑着说。小石头高兴得跳起来,赶紧去灶房里拿了个热窝头。石三啃着窝头,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傍晚时分,石三的病已经好了大半。他能下地走动,能劈柴,甚至能帮小石头收拾屋子。他看着灶台上剩下的几株草,心里又感激又好奇:这草到底叫啥?为啥这么管用?他决定,等病彻底好了,再去黑风岭看看,多采些回来,说不定还能帮村里其他人治病。
第四章 郎中识真味,乡邻传异名
过了两天,石三的病彻底好了。他扛着柴刀,又上了黑风岭,这次不仅采了很多那种带节的草,还特意留意了它生长的环境——多在背阴的石缝里,喜欢湿润但不积水的地方,周围常长着些耐寒的灌木。
回到村里,他把自己生病和吃草治病的事跟张婆婆说了。张婆婆半信半疑,说:“哪有这么神的草?我活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能治‘无汗风寒’的草。”石三说:“真的,张婆婆,不信您看,我现在啥毛病都没了。”他还把采来的草给张婆婆看,张婆婆闻了闻,皱着眉说:“这味太冲了,怕是性子烈,不能随便吃。”
没过几天,村里的猎户王老五也得了和石三一样的病——上山打猎时淋了雨,回来后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不止。王老五身体壮实,起初没当回事,可两天后就卧床不起,请来邻村的郎中也不管用,郎中开的药喝了,汗没出,病反倒重了。
王老五的媳妇急得直哭,来找张婆婆想办法。张婆婆想起石三的事,犹豫了半天,还是把石三叫了过去:“三儿,你那草……真能治这病?”石三拍着胸脯说:“王婶,我不敢打包票,但我自己就是靠它好的,不妨试试。”
他取了些草,给王老五熬了药汤。王老五喝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开始出汗,身上的寒气渐渐退了,头痛、咳喘也缓解了。喝了两剂药,王老五就能下地了,见了石三就作揖:“三兄弟,你这草真是神药啊!比那郎中开的药管用多了!”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都说石三在黑风岭找到了能治“风寒锁表”的神草。有得了同样病的村民来找石三要草,石三都慷慨地分给他们,效果都很好——只要是那种恶寒无汗、头痛身疼、咳喘的病,喝了这草煮的汤,出汗后就能好大半。
但也有例外。村东头的李寡妇,得了同样的病,喝了药汤后,汗出得太多,差点虚脱;还有个小孩,喝了药汤后,心慌得厉害,哭闹不止。石三心里纳闷:为啥同样的草,有的人喝了没事,有的人喝了就不舒服?
正好这时候,邻县的“回春堂”郎中路先生路过落霞村。路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行医几十年,医术高明,村里人赶紧把他请来看病。路先生听村民说了石三的“神草”,很感兴趣,特意找到石三,要看看这种草。
石三把路先生领到自己晾晒草药的地方。路先生拿起一株草,仔细打量:茎秆中空,有节,叶片细长,断面有黏性汁液,闻之有强烈的辛味。他又问了石三吃草后的反应,以及村民用药的不同情况,沉吟半晌,点了点头说:“此草名为‘麻黄’,我在医书上见过记载,只是未曾亲见其形、亲验其效。”
“麻黄?”石三念叨着这个名字,觉得很贴切——这草的茎秆像马的鬃毛(“麻”),功效却像猛虎(“黄”,古代“黄”有威猛之意),能把寒气“赶”出去。
路先生说:“麻黄性辛温,入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正是治这种‘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之证的良药。但它性子峻烈,发汗之力强,像李寡妇那样体质虚弱的人,或是小孩,不能多喝,否则会伤正气;若是那种本身就爱出汗、怕热的人,更是不能用。”他还告诉石三,麻黄单独使用时,确实可能引起心慌、出汗过多,但若配上些其他草药,就能减轻这些副作用。
石三这才明白,不是草不好,是得看给谁用、怎么用。他请路先生教他怎么用这麻黄,路先生便耐心地告诉他:“若是壮年人,体质壮实,用三钱就行;若是老人、小孩或体质弱的,用一钱就够了;煮的时候,加点甘草,能缓和它的烈性;若是咳嗽得厉害,加点杏仁,能帮着顺气……”
石三听得认真,把路先生的话一一记在心里。他知道,这看似普通的草,藏着大学问,而他自己,不过是个碰巧发现它的樵夫。
第五章 黑风岭草名,渐入乡俗间
路先生走后,石三成了落霞村的“半个郎中”。
他不光自己用麻黄治病,还把路先生教的法子传给村民:谁体质壮实,用多少麻黄;谁体质虚弱,该加多少甘草;谁咳嗽得厉害,要配多少杏仁……他还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地,试着种从黑风岭挖来的麻黄,没想到真种活了——那草耐旱耐寒,不用怎么打理,就能长得郁郁葱葱。
村里人不再叫它“神草”,都跟着路先生的叫法,叫它“麻黄”,也有人根据它的形态,叫它“节节草”、“龙沙”(因为它的茎秆像龙的脊梁骨,又长在沙石间)。石三觉得“龙沙”这名字好听,就常常这么叫它。
有一次,邻村的一个货郎得了风寒,高热无汗,咳喘得厉害,听说落霞村有治这病的神草,特意赶来求药。石三给他用了麻黄配杏仁、甘草,三剂药下去,货郎的病就好了。货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回去后就把麻黄的事传开了,说黑风岭有种叫“龙沙”的草,能治“锁汗寒”,效果比一般的药都好。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找石三求麻黄,有的是自己用,有的是想拿去卖钱。石三是个实诚人,凡是来求药的,只要是治病用的,他都免费给;若是想拿去卖钱的,他就按山里的规矩,让他们自己去黑风岭采——他觉得,这草是山里长的,属于所有人,不能自己独占。
他还把自己种麻黄的经验教给村民,告诉他们怎么选地、怎么浇水、怎么收割、怎么晾晒。渐渐地,落霞村种麻黄的人多了起来,有的人家甚至靠种麻黄换了不少米粮,日子过得宽裕了些。
石三依旧上山砍柴,只是每次路过遮雨石,都会停下来看看那几丛最早发现的麻黄,心里充满感激。他常常对小石头说:“这草啊,是山里的馈赠,也是咱老百姓的缘分。它长在石缝里,不起眼,可关键时刻能救命。做人也一样,别小看自己,踏踏实实地活,总有能帮上别人的时候。”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爹学认麻黄,学种麻黄,学怎么用麻黄治病。
秋去冬来,黑风岭上的麻黄枯黄了,落霞村晾晒麻黄的香气却飘满了整个村子。村民们在冬夜里围着火炉聊天,总会说起石三在遮雨石下发现麻黄的故事,说那是山神爷可怜他们,特意留下的救命草。而石三自己知道,这不是什么山神爷的馈赠,是大自然藏在草木里的智慧,是靠人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的——就像他自己,若不是那场雨,若不是那股冲鼻的气味,若不是咬下去的那一口,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石缝里的那丛草,竟有这么大的用处。
这年冬天,落霞村又有人得了风寒,石三配了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煮成汤药给病人喝,效果比单用麻黄更好,也更稳妥。他隐隐觉得,这麻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