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麻黄考》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神农本草经·麻黄考》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铁匠喝了十剂药,起初没什么变化,只是觉得腰间发暖;到第十五剂,忽然觉得肿块处微微发麻,接着排出些暗黑色的小便;一个月后,肿块竟渐渐变软,按之不疼了,弯腰也利索了。铁匠摸着腰间,对陈仲说:“先生这药,像把温火,慢慢把那硬疙瘩‘焐’化了!”
陈仲在木牍上郑重添上最后一句:“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他明白,这并非麻黄能直接“破瘀”,而是它的“温通”之性,能推动气血运行——寒邪散了,瘀血活了,“症坚”自然随之消散。就像冬日的冻土,阳光一照,冰融土松,万物才能生长。
他想起更早的时候,有个农夫小腿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是“水饮内停”。陈仲用麻黄汤加生姜皮,农夫喝了药,尿量增多,浮肿渐消。这也印证了“麻黄能通阳利水”——阳气温通,水道自畅,与“破症坚”同出一理,都是“通阳散寒”的体现。
这些零散的经验,渐渐汇成了对麻黄的完整认知:它味苦温,性烈而专,能发汗解表以祛风寒,能宣通肺气以止咳喘,能温通阳气以散瘀滞、利水湿。它像一柄精准的“开山斧”,能劈开寒邪、郁热、瘀滞形成的“壁垒”,却需医者懂得“何时挥斧、力道几何”,方能建功而不伤正。
第四章:三卷定品,中品立位
建武元年,东汉定都洛阳,天下渐定。太医令郭玉奉命整理前代医书,他听说南阳有位陈姓医者,对麻黄的功效颇有研究,便派人将其木牍与病例悉数征集至太医署。
此时,《神农本草经》的编纂已近尾声。编纂者们(后世托名神农,实则为秦汉医者集体智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主养命”;下品药“多毒,不可久服,主治病”;中品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主养性”。
面对麻黄的记载,编纂者们争论了三日。有人说:“此草性烈,发汗过猛,恐伤人,当入下品。”郭玉却摇头,指着征集来的病例:“你看它治伤寒、温疟、咳喘、症坚,救了多少人命?性烈非过,用之不当方为过。且它虽发汗,却不耗伤根本,恰当使用,能‘祛邪以安正’,合‘中品养性’之旨。”
最终,麻黄被定为“中品”。编纂者们将陈仲等医者的经验提炼、整合,用最精炼的文字刻入竹简: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这二十九个字,字字千钧。它没有记载复杂的配伍,却奠定了麻黄的核心地位——“发表出汗”是其根本,“去邪热气”“止咳逆”“破症坚”是其延伸,像一棵大树,主干挺拔,枝丫分明。
竹简刻成那日,郭玉特意取了一株麻黄,悬于编纂处的梁上。草茎青劲,节痕分明,仿佛在诉说着它从伏牛山的石缝,走到洛阳太医署的漫长旅程。郭玉望着草茎,对弟子说:“此草之妙,在‘通’不在‘补’,在‘祛邪’不在‘扶正’。后世医者若能悟透‘通阳散寒’四字,便算得麻黄真意了。”
消息传回南阳,陈仲已至暮年。他站在伏牛山的崖壁前,看着石缝中新生的麻黄,想起自己年轻时试药的场景,笑了。他知道,自己的木牍或许会朽烂,但刻在《神农本草经》里的文字,会像这麻黄的根须,深深扎进后世医学的土壤里。
第五章:经成传世,薪火初燃
《神农本草经》成书后,在民间与医家手中悄悄流传。有个叫淳于意的医者(后世称仓公),在其“诊籍”中记载了一个病例:齐国有个侍中,患“伤寒无汗,咳而胸痛”,淳于意用“麻黄汤”(此时尚未定名,实为麻黄配伍生姜、甘草)治之,“汗出而愈”,他在病例后注:“此法本于《神农本草经》‘麻黄发表出汗、止咳逆’之旨。”
这是麻黄记载入典后,首次被明确引用的临床案例。它像一粒种子,证明了典籍记载与临床实践的呼应——《神农本草经》不是凭空臆造的“神书”,而是无数像陈仲这样的医者,用脚丈量山野、用口品尝性味、用心记录疗效,最终凝结成的“经验结晶”。
在长安的药市上,麻黄渐渐成了“常备药”。药商们知道,这草“产伏牛山者佳,茎节密、色青褐、味辛辣”,比其他地方的药效更足。他们按《神农本草经》的描述收药,再卖给走方郎中,郎中们则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用量:壮汉用得多些,老人孩子用得少些;风寒重者单用,体虚者加些甘草(药市上易得的甜草根)。
有个走方郎中,在《神农本草经》“破症坚积聚”的启发下,用麻黄配桂枝(桂树的细枝,性温通),治好了一个“风寒痹阻”的樵夫——樵夫肩臂疼痛,屈伸不利,喝了药汤,微微出汗,疼痛竟减轻了。郎中感叹:“经中一言,藏着多少未说透的妙处啊!”
此时的麻黄,尚未有后世“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名方,但《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已为它划定了“能力范围”:它是“发汗解表”的先锋,是“宣肺平喘”的利器,是“通阳散寒”的猛将。后世医者的探索,不过是在这基础上,添砖加瓦,细化用法罢了。
终章:简册传千古,草性映初心
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神农本草经》的竹简在乱世中散落,却因医者的口传心授,得以流传。有位叫张仲景的南阳医者,在整理家传医书时,看到了那枚记载麻黄的竹简,上面的“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十字,让他想起少年时,家乡瘟疫肆虐,多少人因“伤寒无汗、咳喘而亡”。
他将这十字记在心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后来的《伤寒杂病论》中,创制了“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方剂,让麻黄的功效从“经中记载”走向“精准应用”。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神农本草经》为麻黄定下的“性味”与“主病”——那二十九个字,像一盏灯,照亮了后世两千年的医路。
未央宫的藏书阁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刻着麻黄的竹简文字,却通过无数医书的传抄、注解,活了下来。它告诉我们:最伟大的药物学经典,从不是凭空创造的玄谈,而是对草木本性的敬畏,对临床经验的尊重,对“祛病救人”初心的坚守。
麻黄的故事,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才刚刚开始。它从石缝中生长,被医者发现,经典籍定格,终将在后世的医案里,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上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