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个质疑的医者,用麻黄治“阴虚赤目”(非风寒郁滞),果然无效,反致眼干。后按李时珍之说,改用滋阴药,才效,医者叹:“李公不仅说清麻黄能治啥,还说清了能治‘哪种’,这才是真学问!”

第三章:炮制明法度,去节泡黄汁

李时珍的炮制房里,摆着五组麻黄:生品带根节、生品去根节、沸汤泡去黄汁者、蜜炙者、酒炒者。他正对比它们的药效。

“师父,为何要去根节?”庞宪指着带根节的麻黄。李时珍让一个“风寒表实”的患者服带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不畅,还说“喉咙发紧”;换用去根节的麻黄汤,患者汗出匀净,无不适。“根节性涩,能滞汗出,”李时珍解释,“故用茎需去根节,免其滞涩。”

他又试验“沸汤泡去黄汁”:取去根节的麻黄,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晒干,其辛烈之味减了大半。让一个“风寒表实兼胃弱”的书生服之,书生既汗出病愈,胃又不灼痛,说:“这药比生的温和多了。”

“黄汁是麻黄的‘燥烈之精’,”李时珍批注,“沸汤泡去之,能减其温燥,不伤胃津。”他还发现,蜜炙能进一步缓和其性,适合“咳喘兼虚”者;酒炒则能增强其“通血”之力,适合“产后血滞”者。

经过百次试验,李时珍定下规范的炮制流程:“凡使,须去根节,寸斩,沸汤泡去黄汁,晒干用。若治咳喘兼虚,蜜炙;若治产后血滞,酒炒。”

蕲州的药商按此法炮制麻黄,销量大增,掌柜笑着说:“按李公的法子,麻黄又安全又有效,谁不爱用?”

第四章:集腋成巨着,系统定麻黄

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的“草部·麻黄”条即将定稿。李时珍看着案头的手稿,上面系统总结了麻黄的部位功效、主治拓展、炮制方法:

“麻黄茎发汗,根止汗,盖其性相反如此。用茎则去根节,用根则去茎苗,避免误用。

主治: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及伤寒头痛,无汗而喘。

炮制:凡使,须去根节,寸斩,沸汤泡去黄汁,晒干用。蜜炙可减其温燥,酒炒能助活血。”

这短短数十字,凝聚着他二十余年的心血:从雨湖畔的观察,到湖广各地的验证;从纠正茎根混用的乱象,到拓展新功效;从摸索炮制方法,到形成规范流程。

他在“发明”(按语)中写道:“麻黄之功,全在‘通阳’。茎通阳以发汗、平喘、散目肿、利水、通血;根收阳以止汗。前人言其‘发汗’‘止汗’,未言其‘通阳’之理,今明之,庶不致误用。”

书稿完成那日,李时珍带着庞宪去药圃,看着麻黄青劲的茎与盘错的根,感叹:“这草,从前像个蒙着脸的人,今人知其茎能发汗,根能止汗,炮制能减其烈,主治能及诸症,总算把脸看清了。”

庞宪问:“师父,您费这么大劲,值得吗?”李时珍指着远处因误用麻黄根而差点出事、后经他救治痊愈的农夫,说:“能让医者不再用错,患者不再受苦,再大的劲,也值得。”

《本草纲目》中麻黄的记载,上卷至此暂结。但它所确立的“部位区分”“功效系统”“炮制规范”,将在后世的医学实践中,成为医者用药的“指南针”,让这株草的每一部分,都能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价值,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雨湖畔,李时珍对“辨药真、治人安”的执着追求。

(上卷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离婚后,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

叶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