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姑射灵枢:麻黄仙踪》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春分时采,其茎嫩黄,辛气尚柔,发汗之力缓,适合老弱妇孺;夏至后采,茎秆粗壮,色呈青褐,辛烈之气最盛,治重症风寒如摧枯拉朽;秋分后采,经霜打露润,气中带微苦,发汗之余兼能敛气,不易伤津;冬至后采,草茎枯白,辛温转平,药力大减,仅可作引经之药。

“此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理。”麻姑对牧民解释,“草木应四时之气,春气升发,故药性偏缓;夏气隆盛,故药力最猛;秋气收敛,故性兼固涩;冬气闭藏,故药力内敛。采收当顺天时,方得药之真性。”

她又尝试将麻黄与其他草木配伍。见一牧民风寒未愈,又添腹泻,便在麻黄汤中加了些白术。白术甘温,能健脾燥湿,与麻黄同用,一散一收,既不碍发汗解表,又能固护脾胃,此谓“相使”——白术助麻黄建功,而麻黄不损白术之性。

另有一妇,风寒夹湿,关节肿痛,麻姑以麻黄配桂枝。桂枝辛甘温,入心经,能温通经脉,与麻黄相须为用,发散之力倍增,祛湿通络之效更着,如两员猛将并辔,所向披靡。

然一次,她误将麻黄与辛夷同煎。辛夷芳香走窜,专通鼻窍,本是佳配,却因剂量过甚,致一老妇汗出如洗,竟至气脱。麻姑急以人参汤救之,方得回阳。她由此悟得:“药有七情,相须相使为用,相恶相反为害。麻黄与辛夷虽不相恶,然同属辛散,过则伤津耗气,必当慎之。”

第四回 广传医道融西域 口授心传续薪火

麻姑在瀚海停留三年,足迹遍布三十六国。她教牧民辨识麻黄生长之地——多在向阳坡地,砾石之间,因“阳坡得火气足,砾石利排水,故其性偏燥,能胜湿邪”;她授医者炮制之法——将麻黄茎切段,去其红色根须(根性收敛,反能止汗,与茎之发散相悖),或蜜炙以缓其烈性,“生者发汗峻猛,炙者平喘而不伤阴”。

于阗国曾有大疫,风寒与戾气相结,患者高热不退,咳喘如雷,死者枕藉。国王遣使求治,麻姑携弟子往之,以麻黄配石膏。石膏甘寒,清肺胃之火,与麻黄同用,一温一寒,一散一清,既解风寒之束,又清内蕴之热,恰合“寒包火”之治,三日内疫势渐平。

当地巫祝初时嫉恨麻姑坏其神权,暗将麻黄与乌头同煎,欲害其人。乌头辛热有毒,与麻黄同用则增燥热之性,能致人狂躁。麻姑识破其计,反以绿豆汤解之,并晓谕众人:“药无善恶,在人之用。如麻黄者,用之得当则为救星,妄施则为利刃。”巫祝愧服,转而拜其为师。

三年期满,姑射山紫霞召唤。麻姑将麻黄种植、采收、配伍之法,口授于数位可信的医者与牧民,嘱其代代相传。她临行前,于绿洲种下一株麻黄,言:“此草得天地刚烈之气而生,当护佑西域生民。若遇灾年,取其根皮煮水,可解水肿之困;取其花实酿酒,能祛风湿之痛。”

言毕,踏云东去,唯留那株麻黄在风中摇曳,其茎如箭,直指苍穹。此后,西域百姓奉麻姑为“药仙”,称麻黄为“姑射草”,其事迹渐入商旅歌谣,随驼铃声传向中原,为后世《酉阳杂俎》《太平广记》留下模糊而神奇的记载。

上卷赞诗

瀚海风寒苦,仙姝踏紫霞。

一针穿雾瘴,三叶散冰邪。

汗透阴阳转,气通表里和。

灵根生砾石,代代救沉疴。

上卷尾章

麻黄之遇麻姑,如良将遇明主。其性本烈,藏于沙砾而无人识;其用至神,得于仙手而显其功。此非偶然,实乃天地之气与人心之智相感相通——西域多风,故生麻黄以散之;生民多疾,故降仙姝以教之。

彼时文字未昌,医道赖口传而存;典籍未着,药性凭实践而明。麻姑所传,非仅一草之治,更是“顺天时、察物性、合人证”的至理。这口耳相传的智慧,如沙漠中的暗流,虽不见于经卷,却滋养着一方生民,待至后世,方与文献记载交汇,凝成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璀璨明珠。

欲知麻姑东归之后,麻黄如何传入中原,又与神农、岐伯等医家碰撞出何等火花,且看下卷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