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青崖药翁传:麻黄识微录》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狗剩学得快,没多久就能帮着柱子炮制药黄了。他还喜欢问“为什么”:“爷爷,为啥蜜炙麻黄能治久咳?”秦老爹说:“蜜是甜的,能‘润’,麻黄是辛的,能‘宣’,一宣一润,就像给干涸的土地,先松土(宣),再浇水(润),才能长庄稼。”

有次,狗剩看见柱子给一个风寒病人用药,没加甘草,就提醒:“柱子哥,这人面黄肌瘦,怕是体虚,得加甘草。”柱子一愣,仔细一看,果然病人脉弱,赶紧加了甘草,病人喝了药,汗出得匀,没出岔子。秦老爹看在眼里,欣慰地笑了:“这孩子,有灵性,懂‘看人下药’,比我当年强。”

他把《百草记》交给狗剩,说:“这书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的,是让你照着上面的法子,自己去试,自己去添。爷爷这辈子只在青崖山打转,你以后要多出去看看,看看别的地方的麻黄,别的医者怎么用麻黄,把这书续下去。”

狗剩捧着《百草记》,郑重地点头。

秦老爹八十岁那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望着窗外的麻黄,对狗剩和柱子说:“麻黄……是好草……要记得‘三留’……要记得……实践出真知……”

乡亲们把他葬在青崖山的藏风洞附近,就在那丛他最早发现麻黄的石缝旁。柱子和狗剩在坟前种了一片麻黄,每年清明,都带着新采的麻黄来祭拜,告诉秦老爹今年用麻黄治好了多少人,又有了哪些新发现。

第八章:草木有轮回,医道永流传

几十年后,狗长成了“老狗剩”,成了青崖山一带最有名的医者。他不仅继承了秦老爹的药庐,还把《百草记》续写成了厚厚的《青崖药镜》,里面记载了上百个麻黄病案,详细到病人的年纪、体质、节气、用药后的反应,甚至还有麻黄在不同季节的药性变化。

“春麻黄,芽刚发,性偏嫩,发汗缓,适合孩童;夏麻黄,茎已壮,性偏烈,发汗强,适合壮汉;秋麻黄,带籽,性偏收,发汗后不易脱力;冬麻黄,枯而未死,性沉,可引药入里,治风寒入骨。”这些都是狗剩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写在书里,代代相传。

他还带着徒弟们,在青崖山开辟了一片“麻黄园”,按秦老爹的“三留”规矩种植,既保证了药源,又不破坏山林。他常对徒弟们说:“秦爷爷说过,草木是山的孩子,我们是草木的朋友,不能贪心,要互相成全。”

有一年,朝廷编修《本草品汇精要》,派来的太医听说了青崖山的麻黄故事,特意上山拜访狗剩,想看看那本《青崖药镜》。太医翻开书,看到里面对麻黄“酒炙温通,蜜炙润肺,甘草水浸缓烈”的记载,又看到那些详细的配伍案例,不由得感叹:“民间藏真医啊!这些经验,比宫里的医书还实在!”

后来,这本《青崖药镜》里的麻黄部分,被收录进了《本草品汇精要》,秦老爹和狗剩的名字,也跟着麻黄一起,走进了朝廷的医典。

又过了几百年,青崖山的麻黄依旧在石缝中生长,秦老爹的药庐几经修缮,依旧矗立在竹林深处。药庐的墙上,挂着一幅麻黄图,是狗剩的后人画的,旁边题着秦老爹当年常说的话:“药无定味,适口者珍;方无定法,对症者良。”

有个叫李时珍的医者,编写《本草纲目》时,曾到青崖山考察,听了秦老爹与麻黄的故事,在书中写道:“麻黄,青崖山产者最佳,采有节,制有法,配伍灵活,盖得山民实践之妙……”

夕阳下,青崖山的云雾散去,露出陡峭的崖壁,石缝中的麻黄在风中摇曳,像无数双眼睛,望着山下的人间。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不知道自己救了多少人,不知道自己走进了多少医书,但它们知道,只要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就会有人发现它们的价值,就会有人用它们的生命,延续更多的生命。

这,就是草木的轮回,也是医道的传承。

结语:一草知天地,实践出真知

从秦老爹在藏风洞的偶然一嚼,到《青崖药镜》的百案流传;从山野间的无名草,到医典中的要药——麻黄的故事,说到底,是人与草木对话的故事,是实践出真知的故事。

秦老爹的伟大,不在于他发现了麻黄,而在于他没有止步于“偶然”,而是用一生去探索、去验证、去总结:从生嚼到炮制,从单用到配伍,从简单病例到复杂病症,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他告诉我们:最好的医书,写在山野间;最好的老师,是实践与耐心。

麻黄依旧是那株麻黄,茎有节,叶如针,性辛烈,可它在不同的人手中,却有了不同的模样:在秦老爹手里,是救命的药;在狗剩手里,是传承的载体;在后世医者手里,是辨证施治的利器。这便是中医的精髓——不是死记硬背的药方,是活学活用的智慧。

赞诗

青崖深处藏灵草,节茎针叶带辛香。

药翁偶得生死际,一嚼辛烈透寒裳。

炮制千般存妙法,配伍万状显津梁。

三留规矩传山民,百草记中岁月长。

莫道乡野无真意,实践能开济世方。

至今崖上麻黄绿,犹带秦翁草木香。

尾章

如今,青崖山已成为中药材保护区,每年春天,都有医者和药农来这里,寻找那株传说中救过秦老爹的麻黄。他们站在藏风洞前,望着石缝中摇曳的麻黄,仿佛能看见那个白发老者,背着药篓,在雨中蹒跚,在洞中咀嚼,在灯下批注……

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像是秦老爹在说:“去吧,去发现,去实践,去让每一株草,都活出它的价值。”

这,就是麻黄的故事,是草木的故事,也是每一个在生活中探索、在传承中坚守的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真理从来不在云端,而在脚下的土地,在手中的草木,在一次次试错与总结的实践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