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石洼麻黄记》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秋雪裂穹,寒锁石洼

晋北的秋,本是最像模像样的。雁门关外的风刚把莜麦垛吹成金疙瘩,窑洞顶上的玉米棒子串还滴着晒透的甜香,石洼村的老人们正蹲在墙根,数着檐下新结的冰凌——按老例,霜降才该有这景致,今年却早了整月,冰凌子比往年尖了半寸,映着灰扑扑的天,像倒挂的小刀子。

谁也没料到,这只是个开头。

秋分后第七天,日头刚露了个脸,就被西边滚来的黑云吞了。先是飘了几片碎雪,接着就成了雪糁子,打在脸上生疼;不到半个时辰,雪片竟有巴掌大,裹着北风往石洼村扑,像有无数头白毛野兽在天上撒欢,把村子罩得严严实实。

“邪门了!”村口磨盘旁,老猎户王老汉吧嗒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被雪打湿,“我打了五十年猎,没见过秋分下这么狠的雪。这雪带着‘煞’,怕不是好兆头。”

他的话像被风听了去。雪下了三天三夜,把石洼村裹成了个白馒头。窑洞门口的雪堆到了窗台,去井台挑水得先刨雪开道;猪圈里的老母猪冻得直哼哼,下的猪崽冻死了一半;最心疼的是刚割倒的莜麦,还没来得及脱粒,就被雪压在地里,发了霉。

更吓人的是“人气”。雪停那天清晨,村东头的张寡妇就拍着邻居的门哭:“我家柱子……柱子快不行了!”

第一章:寒疫如狼,药箱见底

张寡妇家的窑洞,比外头还冷三分。

十三岁的柱子蜷缩在土炕上,盖着三床补丁摞补丁的棉被,却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他脸蛋烧得通红,嘴唇却乌青,每喘一口气,喉咙里都发出“呼哧呼哧”的响,像破旧的风箱被人使劲拽。王老汉伸手摸他的额头,烫得能烙饼;再摸后背,干得像晒裂的黄土地——竟没半分汗星子。

“这不是普通的冻着了。”王老汉皱起眉,转头喊,“快去叫李郎中!”

李郎中是石洼村唯一的“先生”,六十出头,背有点驼,药箱是他爹传下来的,磨得发亮。他背着药箱冲进窑洞,先翻了翻柱子的眼皮,又捏着他的手腕把脉,眉头越皱越紧:“脉浮得像水上漂的柴禾,还紧得像拉满的弓——这是‘寒邪裹住了身子’,阳气被压得喘不过气,汗出不来,热散不去,邪气压着肺气,才喘得这么凶。”

他打开药箱,倒出一堆药材:柴胡、黄芩、生姜、葱白……翻来翻去,却没找到想要的。“唉!”李郎中一拍大腿,“去年冬天收的麻黄,开春给二娃治风寒用没了,新的还没来得及采……这病,就得靠麻黄‘开表发汗’,把寒气赶出去,没它可咋整?”

“那……那咋办啊李郎中?”张寡妇急得直搓手。李郎中咬咬牙:“先试试生姜葱白汤,再用艾叶熏熏,看能不能逼出点汗。”

可这法子,对柱子不管用。喝了汤,熏了艾,柱子只打了两个喷嚏,依旧烧得糊涂,喘得更厉害了。

没过两天,石洼村就像被施了咒。东头的老槐树底下,蹲满了咳嗽的人;西头的窑洞群里,此起彼伏的喘息声比风声还密。有个刚娶媳妇的后生,前一天还在扫雪,第二天就瘫在炕上,说“骨头缝里全是冰碴子,动一下就疼”;最可怜的是村西的瞎眼奶奶,她看不清东西,只说“嗓子眼堵着冰,喘不上气”,摸她的手,冰得像井里的石头。

李郎中的药箱,三天就空了一半。他给每个人把脉,都是“浮紧脉”;看舌苔,都是“白腻苔”;问症状,都是“怕冷、无汗、咳喘”。他把能想到的法子都试了:用辣椒煮水灌,辣得人直吐,汗没出;用白酒擦身子,擦得皮肤发红,依旧冷;甚至让壮汉们喝烈酒,喝得醉醺醺的,也只出了点虚汗,风一吹又缩成一团。

“缺麻黄啊!”李郎中坐在自家窑洞门口,望着漫天的雪,药箱敞着,里面空荡荡的。他想起年轻时,他爹曾说:“石洼村背靠雁门,风寒最烈,得备足麻黄,那是‘挡箭牌’。”可今年春天闹旱灾,他只顾着采治中暑的药,把麻黄的事忘了。

“李叔,要不……试试山神爷?”有村民提议,“去山神庙烧点香,求山神爷显灵?”李郎中摇摇头:“山神爷保不了咱,真能救咱的,是能发汗的药。”

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哭喊声——柱子的气息越来越弱,张寡妇抱着他,眼泪冻成了冰珠。李郎中赶紧起身,心里像被雪堵着:再找不到药,这娃怕是熬不过今晚了。

第二章:老汉忆旧,“节节”藏生机

就在李郎中急得团团转时,王老汉背着猎枪,跺着脚上的雪,进了李郎中的窑洞。

王老汉的胡子上挂着冰碴,猎枪上的雪还没化。他往炕沿上一坐,掏出烟袋,却没点,只是说:“李郎中,我想起个东西,说不定能管用。”

“啥东西?”李郎中眼睛一亮。

“后山阴坡上,有种草,”王老汉磕了磕烟袋锅,慢悠悠地说,“长得不高,也就半人来高,茎秆一节一节的,像串起来的小竹筒,叶子细得像针,灰不溜秋的,石洼人叫它‘节节草’。”

李郎中皱起眉:“节节草?那不是喂牲口的吗?我小时候见牛羊啃过,没听说能治病啊。”

“寻常时候是喂牲口,”王老汉的眼神飘向窗外的雪山,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我二十岁那年,也是这么个鬼天气,秋天下暴雪,我在黑风口追一只狍子,迷了路,困在山坳里。雪下了两天两夜,我揣的干粮早冻成了冰疙瘩,身上的棉袄被雪打透,冻得我直打哆嗦,后来就啥也不知道了。”

他顿了顿,烟袋锅在炕沿上磕出“当当”声:“等我醒过来,躺在一个背风的石缝里,身边就长着那节节草。我当时渴得厉害,又冻得发僵,就抓着那草啃——那味儿,辣得钻脑子,像嚼了口生花椒,眼泪鼻涕全下来了。”

“然后呢?”李郎中往前凑了凑。

“然后啊,”王老汉咧嘴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过了一袋烟的功夫,我肚子里像着了火,热乎劲儿从心口往四肢窜。先是手心出汗,接着后背湿透,连脚底板都冒热气。那汗出得匀,不像喝酒的虚汗,是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把寒气全带出去了。我缓过劲来,顺着山路摸回村,啥事没有。”

他又说:“后来我问过跑山的药农,他说那节节草,学名叫‘麻黄’,是治‘冻着了、汗出不来’的药。我记着那草长在阴坡的石缝里,越冷越精神,雪埋了也冻不死。”

李郎中的手猛地攥紧了药箱带子:“麻黄……《神农本草经》里说‘麻黄主中风伤寒,发表出汗’,我咋把它忘了!”他年轻时学过医书,只是石洼村很少用,渐渐就淡了。

“那草……真能行?”张寡妇不知啥时候跟了过来,怀里的柱子呼吸微弱,“李郎中,求求你,哪怕有一分希望,咱也得试试啊!”

窑洞外的风“呜呜”地叫,像在催他们做决定。有村民嘀咕:“那草牲口都啃,人能吃吗?别有毒啊。”也有人说:“总比等死强!柱子都快不行了,试试咋了?”

王老汉站起身,扛起猎枪:“我带你们去采。那草我认得,错不了。采回来李郎中先看看,能用药再煎,不能用咱再想辙。”

李郎中也站起来,把药箱背好:“王老哥,我跟你去。我得看看那草的模样,辨辨药性。”

张寡妇抹了把眼泪:“我也去!多个人多份力!”

很快,十几个壮实的村民聚在村口,有的拿镐头,有的背竹篓,有的举着火把——后山阴坡积雪深,路难走,得靠火把照路。王老汉走在最前头,猎枪当拐杖,在雪地里踩出一个个深脚印。

“都跟紧了,”王老汉回头喊,“后山阴坡陡,雪底下有冰,别摔着。找到草咱也别贪多,留着根,明年还能长。”

一行人顶着风雪,往黑漆漆的后山走。火把的光在风雪里摇摇晃晃,像一点微弱的星,却带着石洼村所有人的希望。他们不知道,这趟后山之行,会让石洼村和那“节节草”,结下几百年的缘分。

第三章:踏雪寻药,石缝见“神草”

后山阴坡的雪,比村里厚三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