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石洼麻黄记》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章:寒邪再袭,配伍显真章

雪停了三日,石洼村的烟囱总算齐刷刷地冒起了烟,可李郎中的心,却像揣着块冻面团,总也暖不透。

村东头的后生二牛,喝了麻黄汤后汗出得透,咳喘也轻了,可第二天一早,突然说“心慌得像揣了只兔子,跳得快要蹦出来”,脸也白了。李郎中赶来一看,二牛脉跳得又快又乱,手心全是冷汗。

“这是咋了?”王老汉蹲在炕边,烟袋锅忘了点,“前天喝药还好好的,咋突然成这样?”李郎中摸着二牛的脉,眉头拧成个疙瘩:“麻黄性烈,像匹烈马,二牛年轻火力壮,喝得又猛,怕是‘发汗太过,伤了心气’。”

他想起医书上说“甘草能缓急”,赶紧从药箱底翻出剩下的几块甘草——那是春天给牲口治腹泻剩下的。李郎中把甘草切成片,放进锅里,加了两碗水,慢慢熬成浓汁,给二牛灌下去。没过半个时辰,二牛的心跳缓了,脸也渐渐有了血色。

“甘草是‘和事佬’啊!”李郎中擦了擦汗,对围来看的村民说,“麻黄劲儿太猛,配上甘草,就能拉住它的性子,让它发汗不伤人。以后煎药,都得加点甘草,尤其是年轻人和体质壮的,不能少。”

这边刚安顿好二牛,村西又出事了。瞎眼奶奶的孙女,喝了麻黄汤后汗出得不少,却开始咳嗽带痰,痰是稀白的,像掺了雪水。“这是寒邪没全赶出去,反倒带了点湿气下来。”李郎中琢磨着,想起山里的杏仁——秋天晒的杏仁,能“止咳化痰”。

他让村民砸开杏仁,去掉苦味的皮,和麻黄、甘草一起煎。药汤熬好,给瞎眼奶奶的孙女喝下去,果然,痰少了,咳嗽也顺了。“杏仁能‘降气’,”李郎中解释,“麻黄往上‘发汗’,杏仁往下‘顺痰’,一上一下,才周全。”

没过几日,李郎中的“麻黄配伍经”就在石洼村传开了:壮汉用“麻黄+甘草”,发汗稳;老人孩子用“麻黄+甘草+红枣”,红枣补气血,防虚脱;咳嗽带痰的加杏仁,心慌的加甘草,甚至有个产妇染了风寒,李郎中在麻黄汤里加了红糖和姜片,既发汗又暖身子,喝了两剂就好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后山的麻黄采得差不多了,村里还有十几个人没好利索,剩下的药只够熬两天。王老汉扛着猎枪往后山跑了一趟,回来时摇着头说:“阴坡的麻黄被采得只剩根了,再采就得伤根,明年怕是长不出来了。”

“那咋整?”张寡妇刚把柱子照顾好,听说药要没了,脸又白了。李郎中望着窗外的雪,忽然一拍大腿:“咱村不是有人去年在院子里种过‘节节草’吗?说是看着玩的,快去问问还在不在!”

村民们这才想起,村西的老秀才,前年从跑江湖的药贩手里讨了把麻黄籽,种在自家院角,说是“看茎秆带节,像文房的笔杆”。众人跑到老秀才家,果然,院角的雪底下,露出几丛麻黄,虽然长得比后山的矮,可茎秆壮实,绿油油的。

“够了够了!”李郎中高兴地说,“这几丛能顶一阵子,等后山的根缓过来,明年就能再采了。”老秀才捋着胡子笑:“我种它时只当是玩物,没想到关键时候能救命,这草啊,通人性。”

第六章:雪融药存,麻黄扎新根

立春那天,石洼村的雪终于开始化了。屋檐上的冰凌子“滴答滴答”往下淌水,汇成小水流,顺着土路往沟里跑,带着点泥土的腥气,那是春天的味道。

村里的病人早就好了利索,后生们开始在院子里劈柴,准备春耕;女人们坐在炕沿上纳鞋底,嘴里哼着新编的小调:“麻黄汤,配甘草,寒邪见了赶紧跑;杏仁加,红糖调,保咱石洼年年好。”

李郎中却没闲着。他带着几个后生,扛着镐头,背着种子袋,往后山阴坡走。雪化后的山路泥泞,踩上去“咕叽咕叽”响,可没人嫌累——他们要去给麻黄“补种”。

“王老哥说这草留根能再长,咱再帮它一把。”李郎中蹲在石缝边,指着露出的麻黄根,“把周围的碎石清一清,松松土,再撒点草木灰当肥料,明年准能长得更旺。”后生们七手八脚地干起来,有的清石头,有的松土,有的撒灰,王老汉则在一旁指挥:“轻着点,别碰伤根须,那是草的命根子。”

种完后山的,李郎中又带着人在村口的空地上忙活。这片空地背风向阳,土也肥,李郎中说:“咱在这儿种一片麻黄,以后不用总往后山跑,自家门口就有药,心里踏实。”

他把老秀才院角那几丛麻黄的种子收下来,又从后山采了些成熟的籽,拌在细土里,撒在翻好的地里,再盖上一层薄土。“这草耐寒,不怕冻,”李郎中边撒种边说,“冬天雪埋着也冻不死,开春就发芽,比种莜麦省心。”

村民们轮流来浇水、除草,把这片地当宝贝似的护着。有小孩想在旁边打闹,被大人一把拉住:“轻点!这是咱的‘救命草’,伤了它,冬天生病没药喝!”

清明过后,村口的麻黄真的发芽了。嫩绿色的小芽从土里钻出来,顶着露珠,像刚出生的小鸡雏,怯生生的,却透着股韧劲。李郎中每天都来看看,用手量量高度,嘴里念叨:“长快点,长快点,等冬天来,就靠你们了。”

王老汉也常来,蹲在地里抽烟,望着麻黄苗笑:“这草啊,比狗还忠诚,你对它好,它就护着你。”

夏天的时候,麻黄长到半人高了,茎秆一节一节的,像串起来的绿珠子。李郎中教村民们怎么“打顶”——掐掉顶端的嫩芽,让它多长侧枝,茎秆更粗壮。“打顶后的麻黄,药用劲更足,”李郎中说,“就像给庄稼施肥,得多伺候着。”

秋收时节,麻黄的茎秆变成了深绿色,顶端结了细小的籽。李郎中带着村民们开始收割,依旧是“留根割茎”,割下来的茎秆捆成小把,挂在窑洞的房梁上阴干。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麻黄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药香混着莜麦的甜香,飘满了石洼村。

“今年的麻黄够咱全村用三年了!”李郎中数着挂满房梁的麻黄把,笑得合不拢嘴。王老汉也咧着嘴笑,露出缺了的牙:“明年开春,咱再多种几亩,让邻村也跟着种,往后晋北的村子,冬天都不怕冻着了。”

第七章:麻黄传邻,口碑越雁门

秋末的一天,石洼村来了个陌生的身影。那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背着个破包袱,一进村子就“扑通”跪在地上,对着村口的麻黄地磕头。

“这是咋了?”王老汉扛着猎枪从山上回来,赶紧把人扶起来。那人抬起头,满脸风霜,眼里全是红血丝:“俺是山那边柳树湾的,听说你们村有种‘神草’,能治‘冻出来的病’,俺村……俺村快被这场倒春寒折腾垮了,求你们发发慈悲,给点药吧!”

原来,柳树湾比石洼村更靠北,雪下得更大,村里也爆发了风寒,郎中束手无策,有人跑商路过石洼村,听说了麻黄的事,就让他来求药。

李郎中听了,二话不说,领着他去房梁上取麻黄。“要多少?”李郎中问。那人怯生生地说:“能……能给十斤不?俺们村有三十多个人病倒了。”李郎中直接搬了二十斤:“拿着,不够再来取。我再给你写个方子,怎么煎,怎么配甘草,都写清楚,照着做就行。”

他还让王老汉跟去一趟:“王老哥,你认路,去给他们讲讲咋辨认麻黄,万一他们村后山上有,也能自己采。”

王老汉乐呵呵地答应了,跟着那人去了柳树湾。三天后回来,王老汉说:“柳树湾的人喝了药,病都好了,把咱当活菩萨似的谢。他们村后山真有麻黄,就是没人认得,我教他们采了,还留了种子,让他们也种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全球机甲,开局觉醒SSS级天赋

蒜烧牛蛙